乡村治理唿唤科学服务

当前,在苏南农村小康社会初步建成,环境约束更严、工业项目受限、农民诉求增多的发展背景下,农村基层组织如何转变观念,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是苏南农村继续率先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常熟市虞山镇中泾村,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促进转型升级,进行了创新实践。面对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乡村发展与文明治理的「双重任务」,中泾村紧扣村庄生态美丽、村民富裕文明目标,探索「以文明治理为基础,以科学服务为先导」的新路子,通过做好「四大服务」,着力提高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初步破解了乡村快速变化过程中「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会用」的难题,有效推进了乡村发展与文明,形成了乡村治理的「中泾范式」。
规划服务
苏南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以往发展中的粗放型、碎片化矛盾也首先体现出来。解决发展中的烦恼需要系统化、规范化治理。做好规划服务,避免建设折腾,是农民的殷切期盼,是农村的长远利益所在。近几年,中泾村根据所处区域与常熟市的发展要求,在广泛征求民意、尊重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业设计团队,高起点制定全村布局规划、新农村空间规划、都市农业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经济目标、产业发展、土地使用、环境美化等内容,用相互衔接的蓝图确定下来。与之相匹配,依据「富强中泾、美丽中泾,文明中泾」的发展目标定位,导入新农村品牌形象战略体系等软科学管理方式。村「两委」通过民主座谈、合理化建议、宣传走访等形式,让村民看到发展前景,增强发展信心,激发共建责任。对此,许多村民从开始时的「不理解有意见」转变为一致称赞、全力支持。该村村民、原镇建管办主任陆坤元说,以往许多村庄也搞建设,也做规划,但是只图眼前不顾长远,而且「一任一个调,一人一个号」,结果是财力物力投入不少,乡村治理仍然在原地打转,村民不满意。现在全村中长期规划落地,人接班,事接茬,一张蓝图干到底,保证了村庄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再也不用担心人走政息、一套班子一种做法的「刮风式」治理了。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就该这样为农民长远利益着想,切实做好规划服务。
产业服务
集体经济实力强曾经是「苏南模式」的一大特征,但乡镇企业普遍改制后,集体经济进入调整期,村级集体「统一经营」功能有所削弱,导致乡村公益事业、生态治理进展缓慢。中泾村「两委」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相当的社区治理资金作支撑,其重要途径就是要跳出单一的「工业思维」,创新产业产能综合服务,增进内生动力,拉动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为此,该村对接毗邻工业科技园,组建富民合作社,由村委、村民合股出资修建 36000 平方米的集宿、物业、商业用房,既壮大集体财力,又让村民分红获益;跳出「无工不富」的思维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仅今年就关停六家环境影响大、效益贡献小的落后企业,通过对闲置用地复耕复垦,腾笼换鸟,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土地收入;利用耕地连片优势,先后投入 2100 万元建设 20 万平方米连栋标准大棚,完善高标准的「万顷良田」工程,建成全镇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做实载体,筑巢引凤,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农业科技、佳盛农业等 20 家农业龙头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入驻,开发出火龙果、甜樱桃、蝴蝶兰、玫瑰花、黄鳝苗等四十多种热销农产品。全面部署农业技能工程,培育农民创业创新基地,提升产业产能:一方面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聘请技术专家驻村指导科学种植,为农业企业和本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另一方面引进十多名年轻大学生、近百名果蔬种植能手,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进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与此同时,与上海齐思文化中心合作,吸纳社会资金,打造「中泾金家宕文化创意村」,传承农耕文化,发展创意经济。目前,该村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长。2014 年,这个原来经济较为落后的行政村,总收入达 1817 万元,村级可用财力达 77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 3 万元。
环境服务
步入小康社会的村民,不仅要生存,更要生态,解决了温饱,更会追求环保。村民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更期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将本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好,并产生综合效益,就更能吸引全体村民参与乡村的文明治理。中泾村在 2006 年开始规划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小区——金星家园,并从 2009 年开始,对小河浜实施改造,填埋臭水潭,清理河道,种上大批树木进行绿化,把原来脏乱差的垃圾场变成了金星小区的「美丽花园」。对小区旁的多处窑厂挖废地,整治成一个个小池塘,在不收租金的前提下,请村民在池塘里放养鱼苗,使原来的臭水塘演绎出「荷塘月色」的景象。配合省市重点交通与水利工程,搬迁农户 360 户,进行全村环境再造,改造桥梁十多座,清理筑固所有河道。2011 年开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公益林木工程,完成绿化面积约 106672 平方米。今年又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推出「土地生态利用」项目,实施湿地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方案,向着「道路硬化、环境绿化、水质净化、夜晚亮化、家园美化」的目标迈进。环境服务也包括创业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等软环境的优化。中泾村除了坚持「四议两公开」外,还开设村民接待站、法律咨询站,建立健全党委周例会制度、党群议事会制度、党员户亮牌接受监督制度、村民小组长联络制度等一系列基层治理实践机制,探索「村居联动」机制,努力让村民与村干部「信息互通、事务共管、资源共享、难事共解」,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及时、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务。
文化服务
物质上富裕了,精神上不能贫穷,「口袋要富,脑袋也要富」,这是村民群众新的期盼,也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该村书记范益民举了个例子,部分农户动迁置换后,虽住进了新房,但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依然存在,「小区绿地种蔬菜,健身器材晒衣被」的现象并不少见。村「两委」认为,乡村发展要可持续有品位,必须强化文化引领,完善文化功能,提高农民素质,弘扬文明新风,努力引导「赤脚上楼」的村民变为「优雅文明」的市民。其主要做法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规划、有载体、有保障、有骨干、有活动」。该村建成了 500 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所,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等应有尽有。每月「请戏下乡」,每季文艺汇演。村里自组「泾之韵」艺术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就地取材,寓教于乐,移风易俗。坚持定期出版《中泾村报》,分发每家每户,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新事新风。与全国闻名的蒋巷村结对,借鉴治村经验,优化乡规民约。融入新的时代要求,对每月三次的赶集民俗进行文明引导,号召村民注重卫生、减少噪音,倡导文明交易。今年初,在虞山镇政府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落户中泾村,将中泾村作为全面发展、科学治理的调研标本与实习平台,就近培养农村发展领军人才,并延伸创办职业农民技术学校,开展现代农技系列培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种生活陋习渐行渐远,代之而起的是「讲文明,爱卫生,勤学习」的民风村风。村民自发成立了中泾义工团,开展助残帮困、义务劳动、环境保护、敬老爱幼、慈善捐款等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村民们反映,过去业余生活枯燥单调,不是搓麻将就是说闲话,如今读报看书,文体娱乐,学习技能,交流经验,要啥有啥,心里充实,越来越喜爱自己的村庄了。□
(作者单位:常熟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 婷
作者 谢建刚 莫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