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打造干部铁军

作者
作者
全面创新标准深入研究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干部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是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围绕现代化建设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既是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的重要抓手,也是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关键一环,更是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使命所系。必须站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落实好干部「选育管用」职责,着力打造一支「忠于现代化事业、堪当现代化大任、接力现代化征程、勇挑现代化重担」的干部铁军。

聚焦政治建设引领人

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始终点亮政治建设这座「灯塔」,干部队伍奋进现代化事业才能「风吹不转向、浪打不迷航」,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强化理论铸魂。充分发挥党的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根本指导作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深化新思想教育培训工程,完善述学评学考学机制,深刻诠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等使命愿景,感召干部站在「国之大者」全局高度看待信仰、看待事业、看待自我,真正在见人见事见思想中学出信念、学出境界、学出胸怀。

激发思想共鸣。将根植乡土乡情的红色基因作为触及干部灵魂的金钥匙,深挖本土富矿,用好地方教材。结合中央组织部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核心,打造水西「长三角红色研学第一村」。积极筹建常州三杰教育基地,设立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精心打造彰显常州三杰革命精神时代价值的培训课程、实境课堂,教育引导干部传承革命先烈红色血脉,在共情共鸣中构筑思想高地、滋养精神家园。

严格政治把关。持续压实「首关不过、余关莫论」的从严态势,坚持将政治标准作为换届人事安排和日常人事调整的首要标准,全方位深化任前政治体检,按照「凡提必检」程序要求,刚性执行「五看三十问」「四步六必」等制度,推动干部政治素质建档全覆盖,切实增强干部「身为党的干部、接受党的领导、做好党的工作」的认同感、向心力。

聚焦发展全局选用人

紧紧围绕常州市党代会「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目标选干部、配班子,为实施「532」战略、建设「五大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区」提供坚强保障。

紧扣发展战略,加强战略布局。突出人事相宜,建立与「532」战略同步匹配的中长期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着眼底数清,全面摸清战略急需紧缺、班子结构现状、干部素能短板、进退留转节奏、职务职级资源「五项家底」。着眼方向准,紧扣现代化常州建设和换届需求,量化全市干部队伍建设总体目标、数量结构、学历经历要求,配套出台各级各类干部队伍建设子规划。着眼举措实,完善宽视野发现、源头式储备等配套制度,形成干部素能覆盖发展所需的正循环。

紧扣攻坚重点,加强重点选配。结合集中换届和联动调整,更具针对性地加强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文旅中轴、生态中轴等「五大中轴」建设重点领域的干部支撑,统筹用好共性要求「通用尺」、岗位特征「专用尺」、结构需求「靶向尺」,对市管 113 个班子、1100 多名干部开展「立体式」分析研判,做到既考虑「地域实际、部门职责」定制人事安排,也打破「地域概念、部门限制」统筹选人用人,真正为「532」战略攻坚配备更多「勐将」「闯将」「干将」。

紧扣班子集体,加强整体功能。突出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在正副搭配上,大力选拔驾驭能力强、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头狼型」干部担任正职;在年龄组合上,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综合党政岗位间的差异性、协调性,探索有利于传帮带的梯次组合;在能力相长上,针对班子功能定位和运行短板,合理搭配管理型、专业型干部;在经历互补上,统筹政策性、优化性、培养性交流,有意识地促进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碰撞、融合;在气质相容上,充分考虑班子成员个性特征,既用「拓荒牛」冲锋陷阵,也用「老黄牛」压舱支撑,确保数字化结构和功能化结构双强双过硬,形成整体功能加乘效应。

聚焦薪火相传培养人

将年轻干部作为传承现代化建设使命的生力军,按照「种子期精挑细选、墩苗期扎实历练、成熟期加速使用」的理念和节奏,出实招、求实效。

压实责任传递机制。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的共同责任,纳入一把手工程。严把年轻干部配备专项预审关,列入审批、上会必经环节,实行「动态监测、动态预警、动态配备」。用好考核指挥棒,进一步拉开评分格次和加减分档次,不达标的由全市统一调配,倒逼各地各部门刚性落实「常态化研判、常态化培养、常态化使用」分内责任。

抓实发现培养机制。以更宽视野选人、更实举措育人,综合调研推荐、一线跟班考察等手段,优进拙退、动态调整。按照每年 60 人、五年 300 人的规模,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挂职服务「532」战略前沿,在「往乡镇街道沉、往开发园区闯、往项目一线走」的墩苗历练中,经风雨、见世面、练本领。坚持内紧外松、同等对待,严格保密培养名单,挂职锻炼不设预期、不做承诺,引导年轻干部墩出过硬本领、墩出成熟心态。

夯实适时使用机制。以换届结构性要求为基准,变「急用现找式」的集中补齐为「常态长效式」的动态补充,推动年轻干部配备「三优先」:尚未达到配备目标的领导班子优先配备年轻干部,空缺领导职数优先考虑年轻干部,关键重要岗位优先供给年轻干部。全方位深化「跨层级、跨地域、跨领域、跨部门」双向交流任职,对在基层挂职表现优秀的,直接提任或转任党政正职,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坚决不搞平衡照顾,坚决取消隐性台阶,确保好苗子脱颖而出、用当其时。

聚焦担当作为激励人

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在现代化建设中「英雄有用武之地」。

点燃干部「想干事」的激情。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切实将「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城市气质转化为干部特质,瞄准全省第一方阵,以「助跑起跳」的高标准设定指标任务。强化结果运用,拓宽优秀名额、测评等次上下浮空间,实行班子与单位、成员与班子、公务员与单位等次相挂钩。精准反馈考核结果,做到省市位次、优势短板、个体贡献一目了然,推动干部在「纵向比较知进退、横向比较知不足」中对标先进、加压奋进。

增强干部「能干事」的底气。以换届后新进班子成员任职培训为契机,深入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发力精准培训,针对干部知识空白和能力弱项,精准制定务实、管用、解渴的教学安排。发力专业培训,专业的人讲专业的课,确保交通物流、科技创新等专业课程含金量。发力线上培训,加强常州在线学习平台软硬件建设,实现网上「教学管考」一体化发展。

打通干部「干成事」的堵点。正视部分干部不敢为、不愿为的顾虑,进一步细化落实「三项机制」。建立容错清单,严格区分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为公与为私界限,对已作出容错决定的干部明确不做负面评价,合理使用受处理处分干部,严肃处理诬告陷害、打击报复行为。坚持「干成事」与「不出事」相统一,以「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务实举措,为干部勇挑现代化重担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季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