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科技引领的江海特色创新之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今后五年的首要重点工作。近年来,南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履行好省委赋予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要使命,以建设沿江科创带为统领,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为关键,以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为支撑,锚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南通「过万亿」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强化统筹领导,构建创新网络体系。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把科技创新摆在推动发展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强化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组织力、统筹力和执行力。建立全市域科创委体系。成立市委、市政府两个「一把手」双挂帅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分管市领导为主任的科创委办公室并实体化运作,形成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的议事协调模式,通过高位配置突破创新思维部门化、创新管理常规化、创新成果一般化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区科创委全覆盖,构建全市域大科创一体化推进格局,形成「强统筹 + 硬落实」的科技创新管理新模式。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各板块主要负责人在例会上逐一汇报工作,实施「交办—督查—反馈—整改」闭环机制,切实落实会议精神;高位推进人才科创项目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创载体建设、创新政策兑现等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一步营造全市上下比学赶超狠抓科创的浓厚氛围。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以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为支撑,将园区、板块分散的科创资源串珠成链,汇聚全市 70% 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80% 以上的国家特色产业基地、80% 以上的双创载体和 85% 以上的科教资源,构建「一核、四区、多园」可拓展的发展布局。建立平台共建、资源共用、宣传共频、信息共享四项机制,发布沿江科创带发展规划,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 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 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 3.0」战略布局,积极打造沿江创新发展战略支点。
强化培育支撑,壮大创新主体集群。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打造集聚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的「聚宝盆」。突出企业创新力。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出台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泛科技型企业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小升高』培育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库—重点科创企业培育库」五级梯次培育库,加速构建「铺天盖地」的科技企业集群。创建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积分,建立覆盖全市企业的创新大数据和政策兑现服务平台,将企业量化积分及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兑现奖补资金的依据,实现创新政策「一张清单」、创新管理「一个系统」、创新活力「一个榜单」。延展平台支撑力。打造全链条的科创平台和双创载体,为产业发展蓄能。建设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全市已建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科创载体 131 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447 家。开展全市创新孵化载体年度绩效星级评定,有力推动争先创优、提高运营活力。提升高新区承载力。把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突出高新区集聚、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市区创新能力评价和园区创新能力监测模型,对各板块生动画像、精准指导,激励各级政府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统筹协调好各区域产业培育、政策制定、平台建设,形成错位发展、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生态。2021 年全市 4 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平均进 6 位,进位幅度全省第一。
强化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特色产业,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各种形式的核心技术攻关,加速从「1」到「100」的产业创新培育。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积极策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在全省首次提出由龙头企业牵头,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参与,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为重点,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任务型、实体化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并出台认定管理办法,精准实现创新技术与成果在产业链上的转移转化。目前已成立半导体和汽车及零部件 2 个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筹备组建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等创新联合体。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办法,聚焦 16 个重点优势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方式,把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以张榜形式向社会发布,「招贤」揭榜攻克难题。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新机制,打破原有的市县「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市县每年共同出资 5000 万元设立专项资金池,平等对待县(市、区)科技项目。首批发榜 11 项,其中产业「卡脖子」技术 9 项、国际领先原始创新技术 1 项。推进区域创新合作。充分发挥南通跨江出海链接全球的「海港优势」、溯江而上服务内陆的「通道优势」、依托上海融入世界的「窗口优势」,与各类创新资源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设立长三角协同创新专项,举办跨江融合产学研对接大会,实施产学研合作金桥工程,建立校企联盟 1088 个,推动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多渠道、全方位对接。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成立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以科技创新推动长江大保护。
强化系统构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优化科技服务、浓厚创新氛围,为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发展厚植「创新沃土」。「系统覆盖」健全政策支撑网络。出台科技新政「创新 30 条」,开展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和「集中宣传月」活动,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推行认定类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按月兑付科技专项资金,推进涉企资金及时到账。优化科技项目管理,试行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等环节的「无纸化」办理,在部分项目上探索试行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构建企业全成长周期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系统集成」整合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构建「1+12+20」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南通科技大市场,支持研发设计、软件开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领域的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和规模化发展,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全面支撑。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推动沿江科创带各园区建立了 17 支、总规模超 50 亿元的科技创投基金。「系统开放」激活创新生态基因。引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出台「人才新政 3.0」,在全省率先实行外国专家来华「不见面审批」、并联审批,审批时限压缩一半。科创主体竞争力稳步提升,通富微电先进封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 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积极承办亚洲光电子会议、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长三角区域论坛等高层次科技学术活动,持续点燃科创引擎,加速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作者系南通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赵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