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增长合力 扎实稳住经济

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要扎实稳住经济,为全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作贡献。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宿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不断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坚定信心、汇聚合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项大政方针落实到位,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创新三类机制,精准纾困解难,更加有力稳定实体经济。一是建立健全政策落地机制。坚持「送政策上门」,找到最需要救助的企业,摸清企业最急的需求,精准滴灌、直达快享,让市场主体及时全面享受到政策红利。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优化流程手续,实现惠企政策线上一网汇集、智能兑现,线下一窗受理、一次办好。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实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于申报,让企业足不出户享受扶持政策。二是建立健全复工复产机制。围绕贯通产业链,统筹推进产业链大中小、上下游企业加快恢复生产,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畅通产业链循环,实现全产业链的一体复工、同步复产。围绕打通要素链,定期开展招工活动满足用工需要,常态推进银企对接满足融资需要,加强能源供给协调满足用能需要,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要素保障。围绕畅通供应链,定期组织供需对接服务活动,帮助企业搭建对接交流平台,全面拓宽企业找市场、找客户的渠道,推动「供给侧」与「需求端」精准对接。三是建立健全调度保障机制。坚持效果导向,对经济运行、重点指标等情况进行定期调度,及时发现并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周保月、以月保年,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坚持需求导向,实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每个环节跟进到位,每家企业服务到位,为广大企业营造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的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户户到、家家进的走访活动,聚焦企业难点痛点,分行业、分产业、分链条进行专题会办,逐个分析、逐个研判、逐个解决,切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深挖两大需求,释放内需潜力,更加扎实筑牢发展支撑。坚持投资与消费双向发力、双轮驱动,千方百计稳投资、促消费,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派出「专业队」,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个十百千」工程。抢抓疫情形势趋稳的有利时机,用好专业招商队伍,延续「招商力度不减、招商脚步不停」的良好态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专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唿应,精心办好中国·宿迁绿色产业洽谈会等招商活动,推动招商引资不断实现新突破,力争全年签约 50 亿元以上项目 20 个、10 亿元以上项目 140 个。聚焦「全链条」,健全完善项目建设「良性循环」机制。围绕项目洽谈、签约、落地、转化等各个环节,全流程关注、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构建储备一批、开工一批、达产一批、推进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压舱石,全力以赴加快重大产业、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民生实事「三大类」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年内「三大类」项目完成投资 2500 亿元以上、列省重大项目建设达到序时进度。打好「组合拳」,扎实推进消费提升「活力倍增」行动。抢抓当前市场消费回补机遇,注重政策带动与活动引领相结合,全面落实中心城区促进消费二十条措施,深入开展零售业让利促销、餐饮业优惠打折等活动,支持企业线上销售、发展直播电商,有效稳定传统大宗消费,促进新型消费,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高度重视房地产业遇到的困难,调整市场供需、提振市场信心,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聚焦产业链条,推动集成培育,更加坚定做强工业经济。围绕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产业链为单元,集成政策、集成资源、集成要素,全力培育壮大产业链条,夯实工业经济硬支撑。围绕「20 条产业链」做好壮链文章。充分发挥「链长」和培育专班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加强帮办、靠前服务,在宏观层面搭建平台、优化载体,全力推动 20 条重点产业链集聚发展、持续壮大,加快打造中国酒都、新兴纺都、光伏之都。聚焦「四大制造」做好优链文章。立足「制造业基地」定位,抓住「先进」这一关键,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服务型制造为方向,深入推进「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力提升制造能力和水平,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化迈进。依靠「创新大脑」做好强链文章。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揽,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引培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大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快构建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对产业链科技创新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坚持民生为重,办好为民实事,更加用心增进群众福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托起群众的幸福生活。稳就业。坚持以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为导向,严格落实保企业稳就业惠民生「12 条」,以「降、缓、返」稳定岗位,以「培、协、服」提升技能,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支持新就业形态和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强保障。始终把困难群众的生活挂在心头,全面排查、动态监测、高度关注因疫情失业、收入下降的临时生活困难群体,及时发放各类保障金以及临时救助金、物价补贴等,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常态化做好低收入人口的认定、监测、帮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办实事。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在民生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积累性上下功夫,聚焦「民生七有」目标,稳步有序推进「六补六提」百项民生实事,持续优化「一医一教」、保障「一老一小」,不断提升民生幸福质感。
强化源头治理,提升底线标高,更加有效防范风险隐患。始终以「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感,强化忧患意识,从严从细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织密疫情防控网络。坚定不移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细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坚决守住各类关口,确保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压紧压实安全生产「三个责任」,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城镇燃气、危化品「两个治理」,纵深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全力做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不发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防范经济领域风险。时刻关注重点领域风险,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稳妥推进政府性债务化解,将财政资金更多向民生和发展上倾斜,努力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效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深入落实信访诉求「分级负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示范市,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作者 陈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