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北京市依据良好的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借力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机遇,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自 2010 年到 2012 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中,其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第一。2012 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 10000 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2% 以上。
——文化硅谷初具规模。文化硅谷是北京市第一个大规模整体开发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是全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展示交易平台。它于 2011 年 8 月落户北京市房山区,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封顶,全部项目投入运营后,将与北京中关村、金融街三足鼎立,分别成为推进北京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目前,北京文化硅谷在英国、德国和日本设立了三大办事机构,通过国际国内合作方式,引进国内外 20 所名校的文化创意科研机构,形成立足民族文化、面向全球市场的文化创意产业研发高地,建设文化创意智库,加强产业链上游建设,形成源水充沛、渠道畅通的文化产业研发、创意、制作、评估、交易体系。1 月中旬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了「2013 推介会」,全国大型儿童职场培训项目、青少年数字文化体验基地华嬉园等 10 个文化科技项目已经落户于此。
——文化产业各具特色。根据各个区县的发展特点、产业现状、发展态势等情况,北京市正在进行文化产业的规划布局,整合资源,实现错位发展。现在,网游动漫类企业已集中到石景山发展,创意设计类企业都到通州落户,文艺演出大都落户到天桥和天坛,有关电影业、影视剧的项目则通通在怀柔打造。目前,几个相对成熟的文创产业功能区已然成形。在这些功能区中,每一个文化产业集聚区都堪称一艘文化航母,将释放出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产业能量。比如怀柔,近三年来国产过亿票房的大片中,近半数都出自这里;美国好莱坞一线创意公司也将在怀柔区设合资公司,未来将有更多好莱坞电影的 3D 等特效将是「怀柔制造」。从剧本创作到拍摄、特效、制作、交易、旅游,怀柔已经初步形成「全链条」影视产业,有望打造成具有国际高端水平的「中国影都」。再如石景山,全国十大动漫游戏公司全部聚集在此,昔日的工业老城区正在转型成为文化产业中动漫游戏领衔的创意之城。2012 年,石景山区文化创意企业已有 2000 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0%。
——文化「出国」步伐加快。近年来,为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北京积极落实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输出步伐不断加快。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录中,北京地区所属的有 50 多家,占总数的 1/4 强。2012 年 7 月,北京市政府带队赴英国举办「伦敦北京文化周」文创企业签约及推广活动,9 家北京文化创意企业的 10 个项目走进伦敦投资。8 月,「北京风韵中国画展」、「北京的魅力」摄影展开幕式暨《这里是北京》美国 ICN 入网开播仪式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同时举行,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北京文化的热潮。11 月,在香港举办的 2012 京港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洽谈会上,北京文创企业投资指南首次在香港发布。北京文创企业积极在会上会下开展商业对接,最终,16 个项目签约,签约总额达 137.2 亿元人民币。洽谈会上,北京还发布了 13 个区县的 62 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八百多亿元人民币。
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勐,除了作为首都的区域优势,以及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各类文化资源之外,市委、市政府着力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狠抓乃是值得一学的主因。
首先,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北京市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全国创造了先进经验。北京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一中心环节,加快推动一般性国有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并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打造「文化航母」的重要任务,把改革、改组、改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推进全市文化资源整合,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走文化产业集团化之路,打造一批与北京地位相称的大型文化企业。例如,2000 年北京组建了北京日报报业集团;2001 年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 12.05 亿元,成为中国文化企业上市第一股;2009 年北京成立了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拥有 6 家全资子公司和 4 家控股参股公司,下辖 8 家出版社和 5 家杂志社。
同时,政策发力推动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十一五」期间,北京制定出台了以《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核心的相关政策 21 个。2011 年底,北京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全方位部署了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成为北京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的「路线图」。《意见》指出,北京将在未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等九大工程,全面推动首都的文化创新发展;并提出了到 2020 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8% 的发展目标。
2012 年 10 月,北京市工商局发布了 23 条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围绕「支持文化企业集团化发展」、「支持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支持文化品牌建设」、「引导规范文化中介及有形文化市场有序发展」等 5 个方面具体提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正在制定和出台的「1+X」系列配套政策,无疑又将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1」就是 2011 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北京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X」就是将陆续出台的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金融创新、影视产业发展、艺术品交易等专项政策或行业政策。至此,北京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正式形成。
再者,金融支持解除后顾之忧。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打破这一瓶颈的途径就是实现文化产业和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即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完善投融资服务平台。2012 年 7 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市委宣传部制定出台了《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促进首都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全面对接。同年底,北京市文资办与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正式签署《文化创意产业统贷平台建设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统贷平台正式揭牌。北京市文资办与两家国有银行将共同运作此平台,文资办设立专项资金,首期统筹 5000 万元,两家银行分别给予平台 20 亿元的授信额度,以「政府增信、组团担保、集合贷款」为特点,给予企业「优惠利率、绿色通道、集体打包」的金融支持。
还有,财政投入起了催化作用。早在 2006 年,北京市政府就开始每年安排 5 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此后,该专项资金的使用进一步得以调整,加大了奖励力度,并对境内外上市、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贡献突出、企业总部注册地迁至北京的文化企业以及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进行奖励。2012 年该市又增加了 100 亿元的市级财政专项经费,用于文化创新发展,并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监督机构——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加以管理。
责任编辑:汤建奎
作者 张宁 虞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