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作者
作者
互联网效率解决部署高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 10 年下发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 1 号文件。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创了江苏「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持续发展。2012 年粮食总产 674 亿斤,位居全国第 4 位,实现建国以来首个「九连增」。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增加值 3418 亿元,位居全国第 3 位。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2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12202 元,实现「九连快」,增幅连续 3 年超过城镇居民。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公路、通班车、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七通」目标,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低保 3 项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四是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比重达到 47.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突破 50%。农村金融改革扎实推进,政策性保险主要种植品种基本覆盖,高效农业保险积极拓展。总的看,这 10 年是江苏农业发展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 10 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带动了全局改革,推动了全面发展。

江苏农村改革发展历经艰难探索创新,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第一,科学确定「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农村改革发展道路。第二,构建系统的强农惠农支农政策体系。彻底放开粮食购销,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关键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开创了政府补贴农民先河。第三,积极推进城市统筹发展。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地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新农合、新农保和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短短几年初步建成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第四,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第五,全面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党组织设置、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基层民主建设机制,着力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有效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江苏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今年中央 1 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强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中共江苏省委也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发出了 1 号文件。从省情实际出发,省委、省政府把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实施「八项工程」的重要基础,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初步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江苏农业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 0.9 亩,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现有单产水平较高,各种生产要素绷得较紧,实现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人口增长、城镇人口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粮食供求趋紧将呈长期趋势。二是工业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补充耕地的质量有较大差距。农业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地表水中 Ⅲ 类水只占 1/3 左右,化肥、农药施用过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加重,农作物病虫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等呈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相当部分农田基础设施标准不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三是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不足。自主创业能力不强,80% 以上的蔬菜园艺品种依赖引进,农业科技转化程度不高。四是农业经营体制亟待创新。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突出,户均耕地不足 6 亩,劳均耕地不足 10 亩。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五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尽完善。财政投入增长较快,但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与需求相差较大,市县对「三农」的投入不足,农业「贷款难,贷款贵」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坚持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重要基础。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立足省内解决好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第二,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中心任务。必须突出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实现由「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持续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实现较高基础上的增收致富。第三,坚持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基础保障。目前江苏的农业物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还不高,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第四,坚持把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作为关键举措。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当前特别要反对、制止和纠正工商资本到农村大面积、长时间占用土地、水面的做法,防止与农民争地争利。第五,坚持把加大政策支持保护力度作为重要保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大支持保障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要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措施落实,确保年年有新进展。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播种面积,主攻粮食单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口粮自给。全面落实地方粮食储备,构建粮食应急保供体系,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二是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启动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水果等同艺生产,着力提升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发展水平,满足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品牌质量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和流通销售。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步伐,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五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农田各 100 万亩。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重点突破水稻机插秧和收获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六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下大力气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村庄绿化,建设美丽乡村。七是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农业组织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强村富民机制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实力。八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和保护价收购制度,兑现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通过改革创新和扎实工作,率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央和省委今年 1 号文件,明确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并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中央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要求、新部署,为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江苏省情实际出发,省委、省政府于上世纪末提出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坚持走具有江苏特点的城镇化道路,全省城镇化率 2005 年突破 50%,2012 年提高到 63%,这不仅标志着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更表明了江苏城镇化的发展迈入了关键时期。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江苏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 4100 万人,其中相当部分是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改变了千百万农民的命运,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江苏的城镇化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是中心城市竞争力、区域影响力还不够强,小城镇集聚吸纳功能亟待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差距就是潜力,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任务艰巨的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扩大围内需求,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江苏发展提升的一项重大「红利」。

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城镇面积扩张、人口比例增加,核心是城镇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要真正市民化,关键在于就业形态、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要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真正融入城镇。在新的发展阶段,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推动人口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控制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规模,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县城镇和小城镇,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并积极调整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快苏北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鼓励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高度重视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推动城镇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着力增强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和集聚人口功能,为农业转移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切实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集约、节能、生态的发展道路,提高城镇的土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提升转型。城镇化要方便民众生产生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以物为本,只见高楼大厦、宽马路、大广场而不见人。要尊重城镇历史,传承城市文脉,保护文化古迹,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城镇特色,防止「千城一面」。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结果,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要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当前,着重要抓好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个方面的工作。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为基本条件,小城市和小城镇要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推广居住证制度,特大城市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在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其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制定实施置换政策,维护其合法权益,不能随意剥夺和侵占。对于暂未落户城镇的农民工,要努力解决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关键是要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农村土地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要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的项目用地,逐步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健全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推进新型城镇化,一项重要任务是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市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必须看到,即使江苏的城镇化率达到 70% 甚至 80% 以上,还将有二三千万人口居住在农村,丝毫不能忽视。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坚持不懈地兴办农村实事工程,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的农村延伸覆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戈尚达


作者 杨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