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

作者
先进全面经验部署高效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整体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的新要求,结合省情实际,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决策部署,把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第三大工程,进一步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努力走出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此举意义重大。
第一,江苏有责任有义务率先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两个飞跃”的思想,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全省看,“第一个飞跃”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迫切需要“第二个飞跃”进行破题。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创造了许多全国性的新鲜经验,在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也涌现了华西村、蒋巷村等一些全国先进典型。但这些典型与全省广大的农村区域相比,还只是星星之火,还远远不能匹配。江苏既然有这些好的农业现代化典型,又有条件和能力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力度,就不光要在其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还应有义务有责任攻坚克难,在全省较大面上积极推进农业第二个飞跃,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探索做出贡献。
第二,江苏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业产出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2540亿元,居全国第4位;粮食亩产达408.3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高效农业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38.4%。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普遍加强,2009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3%;农村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三大合作”入社农户比例达4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3%,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65.9%。四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高标准农田比重达39.3%。五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改善,农村林木覆盖率达20.6%,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面积比重的62.8%。值得指出的是,江苏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在全国保持农业大省地位,粮食总产量去年达到647亿斤,居全国第4位;农业“三大合作”水平居全国首位;全省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5.9%的粮食、4.4%的棉花和4.7%的油料,养活了占全国5.9%的人口。
第三,全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现代化。目前,我省與全国一样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和二、三产业,宝贵的耕地大量地被城市建设征用,可以说是务农人员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供给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质量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对农业和农田发挥生态平衡作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的功能性、特殊性更加显现。农业能不能实现现代化,已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凡是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农业都实现了现代化,包括和我省一样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因此,我省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越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的地方,越要重视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
第四,经济转型升级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机遇。目前,江苏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升级除了产业、技术进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进行空间布局上的调整优化。比如,在一个县(市)或一个较大镇的范围内,就可以将空间划分为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在这些区域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外一些区域是作为农业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在这些区域逐步将原先的一些传统制造业转移出来,集中精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区域生态功能保护涵养,一方面可以更加便利地推进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在涵养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功能,打造更加优美的区域自然环境;在进行干部业绩考核时,按照不同的区域功能划分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推动区域空间的专业化发展。目前,我省已经开始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来逐步落实这种空间上的调整优化方向和要求,应该说这为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结合我省特点,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畜牧、特色水产、休闲观光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加强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种养业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一是加强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与经营等人才,加快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我省农业经营主体正由单一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转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经营并行的模式,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如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模式,这是全省首家省级跨地区水产专业合作联社,通过统一品牌策划、统一苗种引进、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收购、统一网络销售,结成螃蟹养殖利益共同体,社员单位发展到3200多个,养殖面积接近14万亩,带动农户10多万户,不仅推动了螃蟹养殖业成为高淳农民受益面最大、回报率较高的产业,而且还带动了水产等其它相关产业的壮大。这样的例子,全省各地很多。总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由家庭为主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的转变,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从而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水平,推动向农产品价值链两端攀升。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积极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现代装备水平。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资、农技、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教育培训、保险信贷以及产销信息等服务。三是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四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点带面。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更要根据各地经济基础、气候条件、地貌特征以及农作物生长要求,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使全省上下感到对农业现代化有信心、有奔头。现在,我省已有一批较好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如常熟董浜镇近几年在农业现代化上动起了大手笔,形成了以“万亩蔬菜示范区、优质水稻种植区、葡萄果品生产区”三大农业基地为主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不仅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不断拓展,而且还开发出了国内领先的通过物联网管理农作物的平台,农民通过手机就能进行浇水、施肥,实现了农业“智能化”,创出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只要逐步将各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推广,我省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金雯
作者 吴权 何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