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作者
作者
全面创新提升深入解决

党的十八报告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鲜明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又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就告诉我们,必须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深入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内在规定着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在突出科学发展的当今中国,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没有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实施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即实现温饱的目标相适应,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与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即实现总体小康的目标相适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在新世纪新阶段与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适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重要思想。在这里,「第一要务」也好,「第一要义」也好,都是发展这个「硬道理」即「第一道理」的生动体现,是在与时俱进中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的坚守。其次,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如果说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那么,经济发展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之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同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兴国之要,要始终扭住不放。再次,我们的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切实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从全国看,确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长期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才能为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其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才能为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现实可能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要求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为此就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这都要靠投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包括改造提档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切也都要靠投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要求实现「生态补偿」。这一切也同样需要投入,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其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才能为真正实现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提供现实可能性。以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开始研究如何增加社会财富的问题,由此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物本主义思想,它突出强调物质财富增长的重要意义,将物质财富的增加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新增长理论认为,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上作根本性的转变,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型。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了这一转型的趋势,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执政为民的宗旨。这自然不是要降低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的地位,恰恰相反,它是以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坚持为保障、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为基础的,因为一旦放弃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发展这个「硬道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将成为空中楼阁。其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才能为真正实现统筹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苏州市就是以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支撑,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改革发展之路:2003 年启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之时,就将农村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上与城镇职工相衔接;2005 年,又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并将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他们又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大力度加快全民保障步伐。苏州和其他许多地区的实践都说明:经济发展是统筹发展的强大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这一论断值得我们时刻牢记。

三、以科学发展为导向更好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一是要坚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实现经济增长。所谓科学发展,说到底就是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发展。马克思把人类物质生产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这种物质生产或物质变换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自然必然性,亦即必然规律或客观规律。这种自然必然性即必然规律或客观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总是要发挥作用。当人们不认识或违背它时,它就会以一种盲目的破坏作用顽强地表现自己,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警示人们必须自觉地对它加以遵循。当然,人们不仅要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去实现经济增长,而且要有效驾驭客观规律去更主动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特别是在今天,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做到自觉控制和合理调节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坚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不懈奋斗的目标。三是要坚持使经济增长给后人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其所使用要素的生产力,而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是今天的经济增长为后人留下了多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是资源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之一是资源的稀缺性。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延续,资源的稀缺性将越来越强,稀缺要素的价格会进一步上升。对于一个城市化率还不到 50% 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面临着继续推进工业化的任务,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仍呈快速上升趋势,资源供给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例如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人均耕地不足 1 亩,土地人口负荷量是全国平均数的 197.1%,仅次于沪、津、京三市。苏南土地资源的紧缺则更为突出,面临的耕地保护和用地需求的双重压力更大。唯有加大土地集约利用力度,才能既保证经济发展,又为后人留下发展的土地资源空间。近年来,他们通过实行借天生地、集聚集中发展、提高资本进入门槛等途径,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江苏也是能源消耗大省,全省能源消耗总量居全国第四位,但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 13.4%,能源空间也十分狭小。江苏水资源总体呈「南多北少」分布,苏北又以用水量较大的农业为主,节水任务也十分艰巨。因此,象江苏这样资源更为紧缺的地区,需下更大力气,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观念变革、强化集约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再就是环境空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反映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和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高度关切。从环境上给后人留下发展空间,这不仅是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且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责任编辑:戈尚达


作者 周明生 王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