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模式

作者
作者
先进创新效率流程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文化持久发展和繁荣的不竭动力。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文化发展科技含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上世纪 8、90 十年代,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科技兴省」战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为「科教兴省」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增强文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06 年 10 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决定》提出,「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加快文化载体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方式。」2009 年 8 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科技工程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进入「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江苏着力把科技创新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完善和落实文化科技创新政策,从而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引擎」。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科技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力有了显着提高,文化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着提高,文化科技人才数量、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水平更高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与融合的任务要求相对照,全社会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还不到位,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未真正确立,政府引导下的市场机制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科技企业还不多,文化科技研发投入还不多,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还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还不多,构成文化与科技融合成效的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服务链和政策链还不完整等,需要在管理体系、人才建设、信息传播、科技应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动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不断提升新兴文化业态比重,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探索「融合」模式。一是消费促进模式。重点围绕移动互联网媒介,推动时尚文化电子产品生产和数字内容体验消费,促进数字内容产业与广告产业增长。二是平台建设模式。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平台、版权保护平台、内容下载平台、广告平台、在线文化交易平台、电子娱乐终端平台和在线互动娱乐平台等平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构想进一步落实。三是产业链延伸模式。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业态产业链的延伸作用,规划、建设一批数字音乐基地(或公园)、数字化家庭建设基地、物联网建设基地等,延伸报业、广播、电视、电影、图书、艺术品生产和娱乐体育等产业的产业链,使文化产业向立体式、多层面、联动性发展。四是数字娱乐体验模式。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数字电影、动漫、游戏和数字虚拟演出等新兴文化业态。

抢占「融合」制高点。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必须紧紧抓住加强技术攻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这个关键环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强基础技术研发,逐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强文化技术标准的制定,促进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和制造相结合。加强文化版权保护,支持现代着作权保护、开发和应用。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协调机制,完善文化技术中介服务,提高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三是加强高新技术创新。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加快技术引进的同时,积极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

提高「融合」集约化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企业是主体,产业基地是平台,必须集成资源、集聚优势,切实提升融合效率。一是打造带动辐射性强的文化科技企业。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聚集,引导文化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打造产业链完备的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推动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和数字内容原创为主的文化企业向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聚,加强园区公共技术、投融资和综合服务等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培育,使之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三是打造具有核心技术的文化品牌。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立足于专、精、特、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原创作品,努力打造更多技术含量、思想含量高的文化产品。

拓展「融合」广度深度。要提升江苏文化创新能力,必须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业态。鼓励出版企业开发和制作数字图书、数字报刊,发展电子阅读、有声阅读,鼓励印刷复制企业加快生产流程和设备更新,逐步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数字化转换和双向改造,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拓展广播电视服务业务。将特技、三维动画和视觉仿真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到传统影视产品中去,使电影、电视等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是运用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以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和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大力发展数字视听设备制造业,构建有线无线全覆盖的现代传播体系。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吸引力。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增加现代科技元素,为文化创意的实现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表现力和艺术冲击力。

创新完善「融合」机制。一是创新完善产学研管理机制。加强地方立法,制定促进文化科技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条例,切实维护产学研合作各方合法权益。二是创新文化科技平台管理机制。完善基础性和公益性平台绩效评估、运行保障、滚动支持机制,确保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对市场化平台管理实行优胜劣汰、绩效优先的评价体系,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创新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应用性基础研究。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的参股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创业活力,鼓励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四是创新完善融合投融资机制,支持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创投机构发展,引导创投机构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尤其是初创期文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文化科技金融合作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科技投融资体制,使文化科技金融发展成为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活力源泉。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刘卫东


作者 陈清华 张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