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门应成为「大学生村官之家」

作者
快速技术探索服务经验
随着大学生村官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管理好、培养好、使用好这支队伍,已成为各级组织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我认为,组织部门不仅要成为“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党员之家”,还应成为“大学生村官之家”。
组织部门成为“大学生村官之家”,是基于对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这项工作的深刻认识。首先,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业兴衰,关键在人;百年大计,关键在干部。建设一支善于治党治国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实现执政队伍人才辈出,必须以战略意识和长远眼光培养干部。这些年来,我们的干部素质、结构总体是好的,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厅局级领导干部中,来自高校毕业生的比例高达44.6%,而具有县、乡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仅占12.5%;我市市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中,有83%的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历。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重要经验,也是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就是我们党从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通过让大批优秀大学生到农村艰苦环境中摔打磨炼,将来作为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的重要来源,为传承党的事业培育合格接班人,这无疑是一个战略性的思考。其次,这是引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航标。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知识丰富、热情奔放,敢想敢干、勇于探索,但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里,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特别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深,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不良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把青年向何处引领,让他们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追求?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就是实际生动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炼成长,使实现自我与立志报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奉献社会、服务基层、造福农民的伟大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再次,这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生力量。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特别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新农村建设者。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两委”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优质村干部的来源问题還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以至于有不少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有利于把先进理念、现代知识和科学文化辐射到基层,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人才紧缺状况,增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组织部门成为“大学生村官之家”,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三真”。一是真情关爱。大学生村官都是一些20来岁的年轻人,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普遍不深,特别是从城市到农村,从天之骄子到普通村官,从父母亲情呵护到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环境迥然变化,既有工作、生活上的适应期,也有心理、生理上的调整期,难免“水土不服”,甚至出现思想波动,打“退堂鼓”,组织部门应以高尚的人本情怀超前考虑,主动关心,有针对性地做好各方面保障和思想引导工作,让他们切实感受“家”的温馨。我市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按照一台电脑、一部小灵通、一辆自行车、一个工作包、一台电风扇、一台饮水机、一只手电筒等“七个一”的要求,为他们配备工作、生活设施。市县组织部门提出对待大学生村官要像自己孩子一样关爱,在开展“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中,市、县组工干部普遍与大学生村官谈心交心,帮助疏导心理,激发动力。对创业的大学生村官,主动协调联系,激励他们干事创业。二是真诚服务。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激情、有干劲的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明确工作分工,让大学生村官有职、有权、有位,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放心、放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结合所在村的实际,及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并在政策咨询、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支持他们大胆创业,为他们更好地用所学知识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建立组工干部结对联系制度,组织部长要发挥带头作用,定期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干事有劲头、创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三是真心培养。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不仅关乎大学生村官个人的成长及其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未来和发展,必须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出发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严守纪律、风清气正的“家”风熏陶下,培养大学生村官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到农村发展一线、民生一线,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组织部门成为“大学生村官之家”,重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抓宣传教育,营造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都要做好宣传工作,强化舆论引导,及时消除一些疑虑、误解和不正确的认识,使全党全社会思想更加统一,认识更加一致,进而更加理解支持这项工作。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是新生事物,要通过大力度、多渠道宣传,纠正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大学生村官虽然年纪轻、阅历浅,但他们有知识、有激情、想干事,也会像现任村干部一样在农村艰苦磨砺中成长起来、发挥作用,不能对他们一开始就有过高的要求,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磨炼的过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与上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然流向大致相同、动机部分相似,但存在着时代背景、战略安排、驱动力等本质上的区别,绝不能把选派大学生村官与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简单地等同起来;大学生村官特定的待遇保障,使现任的特别是待遇较低、任职时间较长的村干部难免心里失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想到毕竟时代不同了,而且大学生村官受过高等教育,同时没有土地资产等必要的生活保障,给他们一些特殊政策,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虽然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并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扎根农村,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锻炼人才。总之,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让社会各方面充分认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长远战略意义和目标要求,从而自觉关心、大力支持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二是抓组织引导,创设大学生村官主动融入的良好环境。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作为后备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有专门的分管领导和管理机构,组织部长必须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部长作为直接责任人,更要倾力管、具体抓,以完善的责任体系保障工作开展;制定一个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规划,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任用、教育管理、创业发展、期满流动等提出具体的目标、措施;创造一套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确保大学生用得上、干得好;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搭设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他们成长。大学生村官要在组织的关心下,直面现实,正视困难,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种种障碍,坚持先做“村民”,再做“村官”。积极融入、主动融入。三是抓考核监督,建立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细化考核标准,强化管理措施,通过量化考核和严格管理,引导大学生村官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责任编辑:夏玉兰
作者 郭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