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化助推城乡一体化

作者作者
产品创新探索提升高效

  近年来,我们沛县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在创新中推动发展,探索通过科技园、加工园、物流园、创业园、小康示范村等“四园一村”建设实现城乡融合、互动发展。以科技园集聚生产要素、提升现代农业,以加工园融合城乡产业、带动农村发展,以物流园搞活产品流通、繁荣城乡市场,以创业园引领创业致富、培育新型农民,以小康示范村承载城市辐射、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沛县特色的园区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打破城乡壁垒,推动资源共享、要素互动、产业融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沛县自然资源丰富,但农业产业化基础仍较薄弱,还必须加强;农村发展仍较滞后,还必须扶持;农民增收仍较缓慢,还必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推动城乡一体化任务还很艰巨。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农村,关键是要打破城乡壁垒,通过机制和载体的创新,推动城乡资源共享、要素互动、产业融合。结合沛县实际,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四园一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全县建设以鸭棚、菜棚、菌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科技园10个,面积10万亩,呈现出以园带片、以片连线、规模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5个,其中县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入驻国家及省市级龙头企业35家,企业总量76家;建设农产品物流园5个,投资15亿元的汉源大市场、投资5亿元的苏鲁粮食物流中心两大区域市场已全面开工建设,敬安特菜市场已投入使用,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即将形成;建设创业园8个,朱寨镇大学生创业园占地200余亩,建有高标准设施大棚245个,吸纳返乡和下村任职大学生20名,在引领农民创业、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05个小康示范村建设梯次推进,培育了一批民富、村强、貌美的新农村样板。
  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和流动,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四园一村”建设开辟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渠道,破解了农村要素短缺的难题,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如在科技园建设上,我们按照高科技、规模化,高效益、强带动的思路,跨区域统筹规划,高起点实施建设。通过发展农地股份合作、采取村统租户分包、村统建(大棚)户分包、农户间互租互换等形式,推动土地向技术能手和生产大户集中,全县3年流转土地35万亩,带动10个设施农业示范区扩面提档,形成了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框架,构建了“三横”、“三纵”区域化高效农业发展格局。县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整合2亿元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科技园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5万亩,吸纳金融信贷投资1億多元,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沛县九鼎农业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1.2亿元,发放贷款8000余万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10家,人股资金826万元,形成了一资带三资的投资格局。实施农业科技进园入户工程,开展“农技人员进三棚、促增收”活动,组织200名县镇农技人员与农户手拉手,蹲点包挂指导。县农林局与电信局联合开通“农技服务110”声讯台,全天候接受农户的技术咨询。把科技园作为全县农村党员干部和种养大户的培训基地,定期组织观摩学习,邀请农技专家现场讲解,传授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在科技园的带动下,全县农业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强势崛起,高效农业发展到70.3万亩,占比61%;生态肉鸭养殖量达1.5亿羽,年孵化苗鸭2亿羽,加工商品鸭2亿羽,实现了肉鸭养殖、孵化、加工三个全国第一;设施蔬菜发展到65万亩,特菜50万亩,成为全省特色蔬菜种植第一县;水稻57万亩,全部实现了无害化、优质化,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步伐。通过农业工业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县按照工业向园区集聚的要求,在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进中国雨润集团、中国希望饲料、河南华英集团、广西桂柳集团、深圳芭田集团、无锡宏达蔬菜、中意食品、味真食品等一批国家及省市级龙头企业。培育了“沛公牌”蔬菜、“古沛龙飞鸭”、“汉戌堂”、“沙河王”、“千荷湖”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发挥县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园的辐射作用,带动中心镇工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形成了县镇分工协作、产业相联、错位发展的新型农业工业化格局。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全县80%的肉鸭、60%的设施菜、50%的特菜实现了“订单生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35%以上。在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的同时,加大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了5个县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8个镇级专业市场,30个田头市场。组建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协会)778家,培育农民经纪人12500余名。构建了以县外大中城市为窗口、县内批发市场为骨干,专业市场、田头市场、网络市场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通过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建设,推动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生态肉鸭形成了集种鸭孵化、规模养殖、宰杀分割、羽绒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的产业体系,特色蔬菜形成了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优质稻米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沛县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
  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县把小康示范村建设作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接纳城市辐射的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发展富民产业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完善标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突出抓了5个中心镇和15个样板村、30个先行村、60个一般村的建设。按照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和有公共服务中心、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乡村文化的“五化三有”标准,深入实施“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做到新增财力向农村倾斜、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活的投入高于上年。县财政累计投资10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确定一批建设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农村实事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公路、宽带、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向自然村的延伸,实现了新的“村村通”。组织开展“百家部门连农村、千名干部进农田、亿元资金扶农业、十万大棚富农民”活动,建立机关“结对强村”、村企联建制度,每项农业重点工程、每个示范村都由2个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抓项目、抓指导、抓协调,出钱、出人、出物,实行捆绑考核。完善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工作的强大合力。把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塑造“勤劳、创业、合作、自强”的新时期农民精神,抓住2008年下半年农民工提前返乡的机遇,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贴息资金,扶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对15万农民实施免费技术培训,并在朱寨镇马元村、大屯镇贾庙村、张庄镇夹河村等建立了8个占地百亩以上的创业园,新建一个大棚县财政补贴2500元,为进园创业人员每人提供5万元的贴息贷款。发挥大学生村官有文化、观念新、善创业、能带富的优势,县委组织部和县邮政储蓄所联合开展了“扶百名村官,惠万户农民”活动,推行“邮储银行+大学生村官+农户”模式,通过定向帮扶,带动一批农户,发展一项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以来,全县新增种养大户2万多个,民营企业527家,农民创业群体达到10万人以上。实施百部电影送农村、百场戏曲送农民、百台晚会联城乡、百册图书藏农家、百村比武强身体“五百”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的辐射。
  
  责任编辑:尤健


作者 冯兴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