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重大要求 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作者
作者
全面安全服务策略运行

今年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奋力推进「532」发展战略,全力以赴稳投资促增长,持之以恒奠基础蓄动能,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推动稳企助企政策落实,想方设法提信心

聚精会神保障企业运行。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打好「政策 + 服务」组合拳,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全力稳链畅链、强链扩链,保障重点企业稳产满产、重点行业稳定运行,以「双统筹」奋力夺取「双胜利」。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创造条件让企业出得去、客商进得来,鼓励开展「远程参展」等模式,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和「市采通」等新业态,助力外贸稳中提质。完善电力需求侧保供预案,科学调度电力资源,为企业稳生产送上「定心丸」。

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增值税留抵退税进度,1—7 月份累计办理留抵退税 153.4 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五。积极落实租金减免政策,1—7 月份累计减免企业、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 3.02 亿元。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气成本,实行红线外接入工程政企共担机制,共为 2 万多家企业降本超 4.3 亿元。采取「免申即享」方式,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1—7 月份发放稳岗返还资金 4.53 亿元。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1—7 月份共有 249 家困难企业缓缴金额 1.17 亿元。全面清理收费项目,预计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金额超 3566 万元。

齐心协力帮助企业发展。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1—7 月份发放再贷款、再贴现 175.3 亿元,同比增加 63.33 亿元。用好用足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1—7 月份为 2073 户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97.07 亿元。持续推动降低贷款利率,1—7 月份人民币企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0.31 个百分点和 0.13 个百分点。创新建立重大项目融资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链、信用链、资金链互促共融。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1—7 月份支持外贸出口及海外投资金额达 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提供保单融资增信支持 16.7 亿元,同比增长 21.1%。

聚焦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凝心聚力稳大盘

攻坚智能制造,加快塑造产业新优势。抢占产业风口,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 30 条」,新兴动能加快壮大、未来增长更有后劲。1—7 月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 198.9%、98.5%、36.1%,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加快推进智改数转,新增省级智能工厂 11 家、居全省第一,累计上云企业数超 1.3 万家,其中省星级上云企业达 1127 家、居全省第三。深入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新增上市公司 2 家,过会 4 家,累计上市公司达 83 家。

加速创新驱动,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全面落实「创新 20 条」,深化科技服务「四大清单」专项行动。聚力打造创新平台,溧阳高新区连续四年位居省级高新区综合评价第一,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5 家、累计 45 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发布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以创新园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 163 家,促成中以合作项目 44 个,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落户德语区企业突破 50 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挖掘培育、政策激励和组织申报力度,3 家企业入围科创独角兽百强,其中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位列前十。大力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参保人数同比增长 81%,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兑付 4717.4 万元,新建改建人才公寓 3 万套,引进各类人才 5.5 万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 160 个。

加强招引落地,积极抢抓发展新机遇。积极办好重大活动,精心组织工博会、科技经贸洽谈会、「云联五洲」等系列活动,做好「两湖」区域、新能源汽车、文旅产业等重点招商推介。加强服务业招商,大力发展首店经济,解锁一批高端消费新场景、新体验,刺激市民消费欲望,点燃城市消费活力。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完善全周期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创新推进「拿地即开工」,确保省重大新建项目在 9 月底前全部开工。高度重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和专项债支持项目,推动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1—7 月份,市重大产业项目共 270 个,其中结转项目 185 个、新增入库项目 85 个,完成投资 707.8 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 70.8%。85 个新增入库项目中,超 100 亿元或 10 亿美元项目有 3 个,超 10 亿元或 1 亿美元项目有 19 个。

激发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多措并举增后劲

全力打造「两湖」创新区。加快构建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科学规划体系,用心打磨重要功能性项目、标志性建筑、核心街区设计方案,让「两湖」创新区「经得起远眺、耐得住细看」。加快深化常州南站概念性方案设计,建设便捷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城市「中央车站」。加快引进国际社区、国际教育、国际医院等高端资源,积极布局商业综合体、购物小镇、星级酒店等,提升「两湖」创新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吸引力。加快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智慧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建设「两湖」创新区规划展示馆,让广大市民及八方来宾走进「两湖」、拥抱「两湖」。

奋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拉开交通框架,加快常泰长江大桥、常泰高速、南沿江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常泰铁路早开工;加快地铁 5 号线等项目推进,加大城市路网、公共交通密度。兴修水利工程,加快实施新孟河延伸拓浚等项目,有效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加快推进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试点工作,排定实施九大类 48 个项目。畅通物流动脉,优化铁公水空等多种联运模式,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谋划实施铁路集装箱青龙货场、长江集装箱 ICT 场站项目。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实施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漕桥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提升城市安全发展韧性;编制《「十四五」公共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台阶。1—7 月份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1.7%,超过全社会固投增速 1.3 个百分点。

着力增强市场内生动力。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和供地规模、节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释放消费潜力,办好龙城嗨购节、文化旅游节,打造辨识度高、吸引力强的优质夜市 IP,发放各类消费券 8045 万元,拉动消费 11.83 亿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促进 PC 端、移动端、自助端、窗口端「四端融合」,打造「信息联通、审管联动、联合监管、联合惩戒」证照分离「常州品牌」,在全省率先实现智能化「秒批秒办」服务,构建「群众零跑腿、办事零等待、零工作人员审批」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一网通用」,推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迭代升级「政企通」「我的常州」功能,集成满足企业共性需求和群众高频需求;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发布涉企常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和免罚清单,形成「涉企免罚清单」相关内容 295 项。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作者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