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量质齐升 夯实经济根基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2021 年,宜兴市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切实履行新征程「三大光荣使命」,全面强化「争第一、创唯一」工作导向,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加速向好。全年 GDP 历史性突破 2000 亿元大关,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走在无锡前列,高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增幅均为近年最高水平;加速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以国际化标准启动陶都科技新城规划建设,各类科技企业新增数量均走在无锡前列;奋力推动「双招双引」,超 10 亿元、50 亿元、100 亿元重大项目招引任务均超额完成,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无锡最快,新能源产业产值居无锡首位;特别是将提升土地使用绩效水平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全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1 万亩、腾退低效用地 4100 亩、完成房屋征拆 220 万平方米,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业绩。展望未来,宜兴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聚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奋力走在率先实现现代化最前列」的目标定位,按照「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的大逻辑,全力推动发展量质齐升,为宜兴加速从苏南一般县城向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跨越夯实经济根基、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突出抢先谋划、深度挖潜「稳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推出针对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促进高质量发展、减轻企业负担、撬动有效投资、稳定外资外贸的系列政策。扎实深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前、精准谋划好 2022 年政府投资项目、民生实事项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强攻项目建设,实施消费提振计划,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新供给、刺激新需求。力争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 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630 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5% 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 左右,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上级要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同步」等年度目标,推动经济高开稳走、全面向好。
二是突出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转方式」。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深度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双向赋能,加快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一是打造国际一流科创新城。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头号工程,以最快速度、国际标准启动建设陶都科技新城,积极学习借鉴松山湖科学城、波士顿南湾创新区、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等模式,在发展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更加突出高端特色现代、科产城人融合,打造涵盖全链条创新体系、承载新经济产业的长三角一流、国际化水准现代科创新城。同步加快建设环氿科技谷、培源科学城,推动锡宜协同发展区承接无锡及周边科创资源、产业项目。二是更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型企业「雁阵」培育计划,成立专门科技招商队伍,对接无锡尚贤湖基金 PARK,大力招引初创型企业、产业化成熟度高的科创项目、大院大所合作项目、产业发展亟需人才,在基金、孵化、要素等方面全力保障,力争 2022 年新增 1000 家以上科技企业,形成宜兴科创企业的「竹海」。三是更好发挥乡贤资源优势。院士、乡贤、海外人才数量多,是宜兴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将继续做好乡贤挖掘和对接文章,分产业、分领域搭建交流合作、成果转化平台,优化对接服务、创新创业、反哺家乡机制,推动更多高端人才集聚宜兴、建设宜兴。同时,支持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建设,主动对接长三角人力资源市场,以「揭榜挂帅」「以赛代评」等模式,推动重点科技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化配置,让更多人才扎根宜兴、服务发展。
三是突出绩效提升、产业转型「调结构」。一方面,以更大气魄牵住土地使用绩效「牛鼻子」。突出产业用地更新、美丽农房建设两个主要方面,统筹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散乱污」企业整治、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严格落实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结合老城区改造、城市更新、产业更新等,确保全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1 万亩、腾退低效用地 1.5 万亩,完成征收拆迁 360 万平方米。另一方面,以更大格局扭住重大项目建设「龙头」。瞄准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重点方向,大力招引重大制造业项目、基地型总部项目、高成长性科创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全力提升项目备案率、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竣工率、产能达效率,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加快形成以电线电缆、节能环保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生态文旅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矩阵。同时,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高地。
四是突出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增动能」。一是全面加快国际化。将国际化的理念、标准、规则、模式融入宜兴发展方方面面,抓紧出台宜兴加快国际化「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实施意见」,明确一批工作重点和抓手,建立组织化工作体系;积极融入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引进更多世界 500 强企业、外资类项目,打造一批国际化的现代社区、学校医院、商务载体、生活街区,以国际化视野擦亮中国陶都等品牌,推动产业、城市、文化、形象全方位国际化。二是深度融入一体化。以交通互通为基础,加快建设宜马快速通道(宜兴段)、周杨公路、范蠡大道北延「三路工程」,启动实施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高速扩建等重大工程,高效融入锡宜一体化、上海 1 小时都市圈;以发展互动为根本,深入实施「深耕上海」战略,全面深化锡宜产业协同、创新融合、载体共建,深度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更好分享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成果。三是推进改革系统化。放大国家级园区和属地镇街一体化运行改革成效,以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企做大做强、瘦身健体,推动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推行重大项目审批提速专班服务,实现「拿地即开工」常态化,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改革活力。
同时,我们将把防范风险、守好底线作为首要前提,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打赢安全生产整治「三年大灶」这场硬仗,以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把迎接中央环保督察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整改省环保专项督察反馈问题,全力推进「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建设,切实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关停、「治本清源」碧水攻坚战、太湖安全度夏、蓝天保卫战、「两高」项目遏制等工作,确保环境质量走在全省前列。慎终如始抓紧疫情常态化防控,织紧织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网,加快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作者系中共宜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苏胜利
作者 封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