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桥头堡」融入「长三角」

作者
作者
平台开发技术提升项目

  以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为中心的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以后,宿迁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态势,为谋划新一轮发展,迅速作出了实施“东向战略”的科学决策。这对于宿迁“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社会新一轮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名列第一批沿海开发城市的连云港由被动转入主动,作为毗邻城市的宿迁,既有赶超的压力,更有联动发展的机遇。江苏实施沿海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不仅使沿海三市得以更快地发展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使其对周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变为现实,宿迁作为毗邻城市接受辐射并与沿海三市联动发展自然得天独厚。
  “长三角经济区”范围扩大,宿迁纳入其中,为今后进一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本转移,带来更加有利的广阔前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宿迁是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欠发达主要就是欠在工业上,宿迁纳入长三角后,将处于承接其核心区的资本、产业与技术转移更便利、更直接的有利位置。
  “三沿”战略未能缩小南北差距,江苏以实施沿海发展振兴苏北,不仅对沿海三市千载难逢,而且对宿迁也机遇难得。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苏形成了南北差距,改变这种状况本应借助国家将连云港、南通列为第一批开放型城市之势,集中精力开发沿海,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但是,却因苏南基础雄厚上去容易,以致重心偏南,在上世纪重点发展苏南的基础上,进入新世纪后又大力实施“三沿战略”。而这种发展格局依然未能缩小南北差距。实施以苏北为重点的沿海发展战略,这对于宿迁来说虽不是直接受益者,但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难得机遇:一是宿迁毗邻连云港,连云港的兴起必然直接辐射和带动宿迁发展;二是由于宿迁不是直接受益者,省委省政府必将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大对宿迁的扶持力度。
  而东向战略的制定和出台,正是宿迁有所作为的首要标志,其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时空缩短,接受辐射将逐步得到增强。连云港港定位于国际性、综合性远洋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大丰港口群侧重成为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性港口,南通港则将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近洋枢纽港,同时接轨上海,与长江三角洲连成一片,并启动绿色快航航线、电子数据交换中心、港口物流园区等一揽子合资合作项目;盐城市境内各港则身兼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喂给港和连云港组合港的“双重角色”。连云港则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对接中西部地区与上海港间的货物中转,做大“海铁联运”规模。宿迁中心城市相距连云港12b公里,所辖沭阳县与连云港搭界相连,既能接受连云港的直接輻射,又能接受长江三角洲的复式辐射,而且其辐射程度将随着沿海城市实力的不断提升,呈现出逐渐增强之势。
  区域毗邻,联动发展有利于发挥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体要加快发展都必须以周边地区为依托。宿迁既纳入了长三角经济区,又紧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具有联动发展的广阔舞台。同时,区域经济也是差异经济,任何两个和更多的区域之间其产业布局,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状况等的不同,必然呈互补状态,这就给宿迁自身优势的发挥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策应产业转移更加方便和直接。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南通承担着呼应浦东开发,将浦东的辐射力向广大北方区域传递、扩散的任务,连云港又是串起陇海沿线的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江苏沿海区域面积虽然不大,战略地位令人瞩目。因此,无论是接受沿海开发区的直接辐射,还是接受长江三角洲的复式辐射,宿迁都将比以前更直接、更方便。
  制定和实施“东向战略”,为宿迁在更高的平台上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关键在于沿着这个方向,按照这个思路,寻求科学的对策。
  交通物流对接先行为联动发展夯实基础。宿迁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为江苏、山东、河南三省之通衢,且西南部毗邻安徽,处于承东启西的特殊地理位置。宿迁必须抓住机遇,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将物流通道向东延伸,实现与沿海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水陆并进,加快宿新高速、宿淮铁路、省道245线、宿沭连一级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并迅速启动宿连运河开挖工程,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交通物流与沿海开发区的互动。
  主攻产业以打造特色集群发挥优势。区际联动主要是产业联动发展,必须主攻产业,但是,联动又主要是优势互补,尽量避免同质竞争。宿迁要在区域联动发展中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必须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转”的差别竞争原则,一方面要在产业布局上发挥优势产业竞争力,一产,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突出发展粮油、花木、蔬菜、淡水养殖四大产业;二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木材加工业、玻璃加工业、酿酒产业、塑料包装业、纺织服装产业;三产,坚持走现代服务业道路,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及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另一方面,要在规模拓展上,以上述支柱产业为本体打造十二大产业集群,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注重培育和逐步做优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型产业,并突出植根性强的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打造,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上规模的产业竞争优势。
  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功能集聚生产要素。一是增强要素承载功能,着力建设产业联系密切、专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加快培育带动力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增强投资吸引功能,着力打造“三最四底”投资洼地,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宿投资兴业,特别是要吸引长江三角洲的资本、产业、技术转移,让更多的大项目落户宿迁。三是增强产业服务功能,按照多层次、多功能、广辐射、开放式的市场体系要求,着力建设与产业集群互动联系的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专业市场和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市场,以及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四是增强人口集聚功能,着力规范发展房地产开发市场,打造城市生态环境,启动中心城市文明创建工程,拉动城市人口倍增,促进城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招大引强以项目落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们正面临着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发展的大好机遇,更应当把招大引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认准方向,始终把招大引强的重点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力招引上海、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大项目落户宿迁。二是大强优并举,突出引进投资额度超亿元、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大项目;着力引进就业人数多、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强项目;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无环境污染的优项目。三是加大力度,不断提升招引大项目的水平。要在招商力量的组织上,群专结合以专为主,充分发挥专业招商人员的优势;在吸引项目落户上,优惠与服务结合,以服务为主,突出做好帮办服务工作;在落实招引大项目的责任上,奖惩结合,激励更多的人建功立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整合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以协作的方式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做强新型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对接沿海开发、融入长三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融互动。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五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广泛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形成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陛互动,促进可持续发展。六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和合理配置。
  (作者系宿迁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雯


作者 杨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