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暖心的「当家人」

作者
作者
专业提升服务维护解决

2020 年底,在我扎根社区的第 16 个年头,组织安排了我新的任务。我从工作多年的社区来到迎江路中心社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面对陌生的办公环境、不太熟悉的居民群众,心里很忐忑,但我更清楚,面对挑战必须迎难而上,要以为民服务的初心、扎根社区的恒心、排忧解难的决心,不辜负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

把办公桌搬进居民小区里

「宋书记,你是我们社区新来的书记吧!」上任第一天,迎面走来的社区老党员老陈笑着和我打招唿。可是,一声响亮的「宋书记」却让我感到既惊喜又惭愧。喜的是,居民可以准确地认出我,这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惭愧的是,面对居民的热情,我却连对方的名字都叫不出,这对于社区党组织书记而言,无疑是一种「失职」。

千事万事,知人识情是第一要事;千忙万忙,再忙也要到居民家里走走看看。于是,我把社区工作人员分成三个小组,提出开展「三走访三知晓」行动(走访困难群众,知晓民生痛点;走访党员骨干,知晓困难堵点;走访辖区企业,知晓经营难点),努力在走访中理清工作思路,提升履职质效。

走访第一站,我便来到社区老党员叶老家中。叶老一直在社区居住,是社区的「活字典」。在他的介绍下,我更加具体地了解了社区的历史、特色以及附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之后,我相继走访了 200 多名党员和群众。通过了解,我发现迎江路中心社区是典型的「三多」社区,即老年人多、困难人群多、残疾人多,特殊群体人数占社区人口总数的 60% 以上,很多民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走进老党员张老家中,她正坐在沙发上,仔细翻阅着老照片,回忆着过往的风采。张老家人介绍说,老人已经光荣在党 80 余年,虽然现在说话不太方便了,但每每看到社区工作者过来探望,依旧非常开心与感激。听家人这么一说,老人激动地拍起了手。看到老党员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勉励,在场的我们无不动容。

走访途中看到的、促膝长谈中听到的、群众走上前反映的……社区现有的扎实的基层治理工作让我信心倍增,但诸多亟需解决的「急难愁盼」让我感到忧虑。每次走访结束,我一一梳理问题清单,找寻解决办法,排定解决期限。作为社区「当家人」,必须要用实干实绩,赢得居民群众的声声点赞。

把议事会开到居民楼栋旁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依托润州区委推行的「全域党建」工作,我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组织体系优势,组织党建联盟单位党员定期下沉社区网格,开展「圆桌议事解民忧」活动,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十八进小区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建成的一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3 个出入口通道楼梯没有扶手,给小区内高龄和独居老人带来隐患。「每次我们都走得心惊胆战,赶紧想个办法解决吧!」走到小区入口,常有老人拉着我充满担忧地说。

2021 年 1 月,我主持召开了社区第一次「圆桌议事解民忧」会议,邀请社区党建联盟单位代表,就加装楼梯扶手共同讨论。最终,镇江市路灯管理处主动认领加装扶手「微心愿」,仅用时 5 天,便完成了扶手安装。

扶手安装好的那一天,老人们纷纷来到社区,拉住我的手,激动地说:「我们以为跟你说过就没啥回音了,没想到这么快解决,给你点赞!」那一刻,我的心里无比温暖。

向着矛盾看,迎着问题上。解决了爱心扶手,我又开始着手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十八进小区内有两个集中停放点,因无人管理,车辆被盗时有发生,停放点形同虚设。为此,我召集社区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开展集中议事,牵头对社区公共车库进行统一改造,指导居民成立公共车库自管小组,协商制定车库管理办法,一致通过后决定实行车库封闭管理,由自管小组成员负责车位分配、钥匙发放、费用收取和后期维护。困扰居民多年的停车难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又新街是辖区内一条老街巷。今年 6 月的一天上午,家住又新街的老陈找到了我说:「书记,我有个烦心事,家门口两棵危树成了悬在我心头上的两根刺。」看到她焦虑的样子,我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好的,现在我就跟你去看看!」在她家巷口,只见其中一棵树已枯死倾斜,随时可能倒下,另一棵有些树枝压在房顶上,一刮风,家里屋顶的瓦都可能被掀掉。两棵危树随时都可能危及在巷子里住着的 5 户居民的安全。我把这个「微心愿」发到社区党建联盟微信群里,与党建联盟单位开展线上议事。经过大家集中商讨,这事儿很快就被认领,两棵大树一棵被剪枝、一棵被连根锯断,隐患得以消除,居民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

把小微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群众无小事、点滴暖人心」,这是社区干部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我坚守的初心信念。占社区人口 60% 以上的特殊群体一直是我的心结。履新后,我把工作重点逐渐转向特殊群体,在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中,把党的温暖真真切切送到位。

针对辖区部分特殊群体洗澡难问题,我组织党员志愿者,持续做好做优「爱心洗浴坊」,定期接送 30 多位重度残疾人、失能老人前往社区洗浴,并聘请专业护理员为他们提供助浴、洗衣等一系列服务,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针对特殊群体的吃饭难问题,我又争取到党建联盟单位的支持,多管齐下办好「爱心小饭桌」,不仅为辖区 100 多位老人提供代餐服务,还专门成立了「爱心送餐小分队」,全年为失能老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送餐上门。我们还积极争取爱心企业帮助,办好「残疾人手工坊」,让 20 多位残疾人在社区做手工接受康复训练,在得到劳动补贴的同时,和健康人一样实现人生价值。

辖区困难老党员是我日常关注的又一个重点群体。今年 82 岁的王老和老伴都有 50 多年党龄,老两口因患重病长期服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今年 8 月,老两口在家中吃饭时,屋顶墙皮突然大面积掉落,砸在桌子上。得知消息后,我立即联系了专业施工队上门测量、评估,仅用一天时间就修缮完毕。

在新岗位工作一年,迎江路中心社区先后创成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党委也收到了 4 面锦旗。我们社区「两委」一班人忙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服务居民有起点,没有终点,省委号召党员干部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社区党委离老百姓最近、与群众最亲,更要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努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满意、最安心的港湾。


作者 宋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