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扛起中华文明的新时代使命

2023 年 10 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从文明的维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使命。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考和发问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中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的根本路径。
阐发文化精髓,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形成了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
从时间维度看,连续性和创新性是从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显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从未断裂的发展历程和至今仍勃发的强大生命力,是中华文明最直观的特性。连续性标示着中华文明的「来路」,昭示其深厚绵长的历史底蕴;创新性标示着中华文明的「去路」,彰显其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连续性为中华文明创新提供传承之「源头」,创新性为中华文明发展注入不竭之「活水」。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得益于优秀文化基因,更得益于充满创新活力的文明智慧。
从空间维度看,统一性和包容性是从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显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源自自身恒常与变易的张力结构,也是中华文明内在强大吸纳力和生命力的重要表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又不断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赓续发展。这里的「统一」是尊重多样,包容多样的「统一」,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从世界维度看,和平性是从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整体定位中显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过程,构成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华文明长期积淀形成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统一性和包容性,铸就了其稳定内敛的和平气质与文化品格;同样,也正是这种和平性的精神特质,保障和推动了其他特性的生成发展。它们彼此支撑、相互观照、互为一体,共同构建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图谱中的显着特性。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
「第二个结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价值。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这一原创性的表达,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又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价值的认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学反应」式的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二者的双向建构和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使我们能够在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中思考「走自己的路」的文化基因问题,从民族文化根脉中夯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底气。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是我们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明将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塑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篇章。
开放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虽然有分有合、进程曲折,但从多元走向一体,国家的统一始终是主旋律。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对民族融合、宗教信仰、社会礼俗、文化交融、思想价值等产生深远影响,也造就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这种「多元一体」的文明观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明赓续的「黏合剂」,是我们凝心聚力、发展文化、复兴文明的强大底气。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各民族文明获得时代跃迁的外因所在。中华文明也正是在逐步扩展和渐次融合中,借鉴不同文明的有益成果,绵延至今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今天,我们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秉持自身的文化传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承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必然选择,从「君为舟,民为水」到「坚持人民至上」,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经由历史反复淬炼而成,隐藏着破解现代化难题的价值精髓,蕴含着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文化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沃土和精神营养,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现代性指向和创新性蕴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形成的现代文明,是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作者分别系南京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蒋艳 吴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