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产业强市新作为讲好高质量发展硬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强调,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走在前、做示范」才能有坚实的支撑和保证。面对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作为扬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扬州的「强市之要」,不断构筑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用产业强市新作为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在工作目标上,聚力实现「两争两快两提升」:「两争」就是为全省争作贡献、在全省争创一流,「两快」就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要快于全省、快于周边,「两提升」就是各项指标在全省的份额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在具体举措上,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量质并举抓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我们将突出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强项目,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做大规模总量,紧紧围绕「百亿企业引领、千亿产业支撑、万亿开票筑基」的目标,推动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向产业发展集聚,紧盯 2025 年全市工业开票过万亿目标,今年工业开票冲刺 9000 亿元,6 大产业集群开票突破 7000 亿元,开票过百亿的企业扩大 1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 5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赶上全省平均水平。持续调整优化结构,着眼系统构建「613」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焕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全面实施制造强市「六大行动」,加快落实「八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动态制定重点产业链图谱,梳理关键环节、链主企业、断点堵点,更加精准有效地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持续抓好重大项目,通过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以及汽车轻量化大会、航空产业发展大会等行业峰会,吸引更多的头部企业、业内专家、投资基金关注扬州、加强交流,寻求更多的合作;聚焦北上广深等资源富集地加大招商力度,力争今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 1000 个,100 亿元以上项目 6 个,50 亿元以上项目超过 10 个;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确保省市重大项目 9 月底前全开工、11 月底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新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不低于 50%。
二是聚焦科创抓产业,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我们将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化园区」创新载体全链条培育,优化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主体全周期服务,确保全年新招引科技型企业 700 家,新增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 500 家、总数突破 3000 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100 家、总数达到 550 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达 2500 家;落实「揭榜挂帅」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施技改项目,全年重点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00 项,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10% 以上。进一步做优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推进扬州大学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实验室建设,努力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取得突破;巩固提升国汽轻量化研究院、北京机电所创新中心、扬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机载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等建设水平,加快筹建国网智慧能源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持续推进域外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打造更多「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生态圈」的孵化载体。进一步做强人才矩阵,动态更新人才政策体系,不断提升「绿扬金凤计划」「英才培育计划」对「613」产业体系的支撑力和匹配度,持续打造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等载体,实施「十万大学生来扬州」「百名博士扬州实践」「千名大学生看扬州」「万名大学生见习实践」等活动,着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确保全年引进创新创业人才 250 名以上、新增就业创业大学生 2.8 万名以上。
三是融合转型抓产业,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我们将加快推进减碳增绿、数实融合、二三产联动,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化,统筹实施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深入实施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创新,加快规划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建设绿色低碳项目和绿色工厂,确保全年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 100 个,新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10 家。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做优做强生态科技新城扬州软件园、经开区智谷、广陵新城软件产业园和仪征大数据产业园、邗江扬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专业平台,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元宇宙、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确保全年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 1000 个以上、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 1400 家左右。大力推进产业服务化,深入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科技金融、工业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枢纽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确保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 200 个、打造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示范载体 30 个。
四是优化生态抓产业,厚植高质量发展良田沃土。我们将全力打造更强园区、集聚更全要素、建设更优环境,为产业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着力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按照「总量做大、发展提速、份额提升、动力充足、位次前移」目标,对现有市级以上开发园区进行优化和整合,每个县(市、区)重点做大做强 1 个省级以上园区;推进园区运营专业化、招商市场化改革,加快产业规划更新、空间规划整合,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园区运营水平。着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强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推动工业用地空间提优、管理提档、利用提效、供应提速、盘活提量,确保全年盘活整治低效用地 1.3 万亩,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储备 300—500 亩的集中连片工业用地;更好推动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力争全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 5 家、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超 20%、科技贷款增速超 15%。着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提高安商稳商精准度,更大力度地推进「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经营主体感受度,树立「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确保出台的政策让企业能「解渴」、受欢迎;形成优质服务加速度,紧盯重点骨干企业、高成长型企业、新增长点企业、重大产业项目、产值下滑企业「五张清单」全程跟踪服务,全力实现营商环境指数在全省位次前移;提升应用场景适配度,研究制定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在扬州推广的政策和机制,推动本土企业的创新成果在扬州发展壮大、向外推广。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苏胜利
作者 王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