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转型发展实际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作者
作者
创新探索方案构建项目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转为社区,村民转为市民,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正经历着复杂的变化。如何更好适应社会治理转型要求,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宜兴市新庄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的「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街道转型发展实际,以创新内生秩序为动力,以「全要素网格化治理」为基础,打造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庄实践」。

筑牢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领导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庄街道坚持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党建 + 全要素网格」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切实将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在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总支书记项目的基础上,创新实施网格党支部书记项目,构建三级书记项目体系,推动惠民服务向基层「最后一公里」延伸。通过党建工作联抓共管,有效整合属地高校、市政部门、公益组织等力量,实现组织共建、机制共商、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以综治中心建设为契机,推进「多中心合一」改革,创建「党建引领、邻里互助」项目,整合各类治理信息数据资源,推动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提升治理精准化和智能化程度。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新庄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基层治理「党建 + 民心」工程建设,寓治理于服务,以服务促治理。

立足于解决群众需求提升治理能力。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要求,通过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等举措,不断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生活需求。针对老旧小区环境杂乱、安全隐患等问题,实行领导班子环境治理包干责任制、排名考核杠杆奖惩制度,以居民「安全、品质」的生活为重点,对老旧小区、沿街商铺等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农贸市场、口袋公园、智慧停车场等环境升级,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完善「网格吹哨、分级响应、部门报到」工作体系,用实用活「智慧新庄」大联动平台,形成街道、村(社区)、专职网格一体化指挥调度联动机制。依托网格书记项目体系,建立清单式管理机制,每月按需制定群众需求清单、治理资源清单、服务项目清单,逐个销号形成服务闭环。

创新居民自治激发新活力。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制度支撑,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保障。街道新塍社区党总支通过实地专项调研,制定并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章程》,首创「邻里互促互助、共建美丽家园」联户创建模式,将居民以居住地排序,分成若干创建联组,划定联建农户包干区域,明确治理任务责任,强化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共建服务便利、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幸福社区。同时,街道还创新打造了「景湖邻里堂」「民情茶馆」「婆家人益家亲」「老街话事」等一村(社区)一特色网格自治品牌,建立四方议事机制,将老街、庭院、物业用房、党建服务中心等打造成群众身边的议事活动微阵地、民主协商沟通的微平台、文化娱乐的微舞台,使其成为基层网格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哨点」。

科技赋能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街道持续通过信息化建设探索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新路径,切实提升网络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对内通过深化「解新事」1+4+N 网格大联动平台,全面整合多个线上民生诉求受理渠道,不断提升数据共享、研判应用、智慧联动等服务实战能力。对外立足群众实际需求,完善「解新事」微信小程序功能,通过群众上报端口,精准定位多领域小类事件归属,构建「源头发现、信息上报、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五步闭环流程。同时,建立街道信息数据核查库,将人口、房屋、道路、市政设施等各类数据汇聚于信息系统,推动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和联合处置质效提升。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拓宽沟通交流渠道,注重源头防治,将「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预防」,通过巧解「为民题」,有效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新庄街道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聚焦「平安新庄」这一主线,创建「一网 + 三诊 + 四保障」工作体系,通过「一站式」平台建设、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建设、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等,全面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搭建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织密街道人民调解组织服务网格。针对矛盾纠纷类型多样化、纠纷平台调解分散、群众办事多头跑腿等问题,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合一,成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承担接待群众、解答咨询、分流督办、跟踪回访等职能,实现「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流转办」。同时,成立各具特色的品牌调解室、「法官 +」工作站点,充分发挥各类矛盾调解人员的专业协调作用,健全完善诉调、警调、专调、访调、劳调「五调联动」工作体系,让群众在矛盾调解化解中「最多跑一地」。

实施「全科 + 门诊」分流式化解矛盾纠纷,强化矛盾纠纷治理预警机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街道通过「三诊 + 四保障」建立健全预警、预防、预置为一体的矛盾纠纷防范运行机制,有针对性地分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通过开设「专家门诊」、定期组织「会诊」、创新发展「特诊」等多种治理形式,联合部门专家调解队伍,协调各方资源力量,系统调查核实纠纷产生的原因、事实依据,召开案例分析会,制定调解方案,及时有效调处。建立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分析研判、督察回访、信息报送四项人民调解保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排查评估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情况,掌握重点纠纷调解动态,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工作建议。

立足网格「铁脚板」、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队伍「传帮带」,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中。将基层党员、网格员下沉到各个网格,发挥其在熟人社会中的治理主体优势,深入细致查找矛盾纠纷隐患,推动「等服务」向「送服务」转变。探索多元治理主体协调联动、矛盾调解上下互动、法理结合与访调对接等方式,拓宽矛盾纠纷调解渠道,畅通非诉讼调解通道。注重典型示范,结合知「新」网格学堂,学习、宣传和运用矛盾调解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传帮带」效应,提升人民调解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江南大学研究基地主任)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刘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