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贾汪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之路,为贾汪乡村振兴、转型发展「旺」起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 年 12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一年多来,贾汪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统领、深化「三治融合」、助力转型发展,展现出「产业旺、生态旺、乡村旺、百姓旺」的全新面貌。
自治立基,乡村人心「聚」起来
「一面旗」筑起战斗堡垒。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摆在增强乡村治理能力的首位,围绕「建强战斗堡垒、加快乡村振兴」,按照政治思想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双强」标准,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和届中调整区委考察审批制度,探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出台《关于严管村干部的意见》《村干部负面清单》,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居)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开展农村党员「挂牌亮户先锋行」、机关党员「回家看看·乡情访」活动,全区 7300 多名党员家庭挂上党员户牌,亮明党员身份,作出公开承诺,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788 名机关党员深入村居、农户,听民情、破难题、解民忧、助发展、促和谐,帮扶 760 户特困户脱贫致富,真正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新机制」拢起民心民力。建立完善以村(居)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载体、村(居)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居)委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村级「一核三体」运行机制,搭建「精准扶贫我监督、党务公开我知情、村务决策我参与、我的资金我知道、办事程序我清楚、勤廉双述我评议」等载体,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居事务的热情,形成了「一起向党看、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生动局面。马庄村坚持村民的规矩自己定,村民的理自己评、村民的矛盾纠纷自己化解,先后制定实施了 22 项 156 条操作性强、群众认可的「马庄规矩」,有效引导村民遵法守礼、崇德向善。
「小网格」做实管理服务。当前,村居减负难、群众办事难、基层问题发现难、基层资源整合难问题比较突出,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是解决「四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贾汪区大力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构建起区、镇、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依托的「3+N」网格体系,全区划分网格 789 个,依托信息化平台将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长、网格员 1147 名,全面负责各类基本信息采集、民生需求反映、矛盾隐患摸排等事项。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全区汇集各类基层数据 30 余万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7000 余件,解决了基层负担重的问题,破解了隐患不见底的难题,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目标。
「新乡贤」解开矛盾纠纷。充分挖掘新乡贤文化时代内涵,在全国率先成立镇级「乡贤协会」、村级「乡贤工作室」,引导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百姓认可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贤者能人自愿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了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的相得益彰。目前,「乡贤协会」「乡贤工作室」已在贾汪区 12 个镇(街道、园区)、134 个村(社区)实现覆盖。
法治引领,法治风尚「树」起来
深化法治实践,点亮法治「航标」。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在监督的环境下依法用权办事,认真落实重大决策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等依法决策程序,特别是严格执行重大决策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凡得不到 95% 以上群众赞同的城建、拆迁工程一律不予实施。深入开展法治系列创建活动,严厉整治执法司法不规范、不文明、不公正、不廉洁、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大力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法治建设整体水平迈上新的台阶。贾汪区被评为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马庄村被评为首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一半以上村(社区)成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成率、农村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率均达到 100%。
培育法治精神,厚植法治「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贾汪区把「让法治精神融入每个人血脉、成为全民信仰」作为法治宣传的目标,高标准建成全省一流的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推出普法专题电视栏目《法理之间》,开展「法润贾汪春风行动」「普法村村行」「宪法在身边」等系列活动,利用法律大讲堂、流动法治宣传车、手机短信、多媒体互动、法治公益节目、以案释法等形式,把法律送到了百姓身边,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
兴办法治实事,彰显法治「温度」。全区 126 个村全部建立起法治文化广场、村级文化礼堂,坚强了战斗堡垒,实现了法治阵地全覆盖,使村民活动有地方、沟通交流有平台,不出村就能感受到丰富精彩的「城里世界」,过上亲帮邻助的「社区生活」。编排系列法治节目,送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弘扬正气,抵制庸俗,使村民明真相、辨事理,推动矛盾纠纷依法按理解决。
德治涵养,乡风民风「美」起来
「乡风文明工程」涵养道德淳民风。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马庄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很重要,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贾汪区乡村文化底蕴深厚,不仅马庄村有文化礼堂、农民乐队,村村都有文化礼堂和文化阵地。近年来,贾汪区坚持以文化人、乡风润村,大力实施「乡村文明提升工程」,依托文化礼堂、文化场馆,建立村史馆、民俗园,开设道德讲堂,开展周末舞会、夏季纳凉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还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展示村庄风采、促进邻里和谐、改善党群关系的作用,形成了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
「选典型树榜样」引领示范育家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的重要的工作方法。实践证明,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贾汪区注重发挥榜样力量,在全区范围开展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评选推介,充分挖掘、展示各级各行各业的模范典型,用先进典型教育人、引导人、带动人,营造见贤思齐、向善向美的氛围。同时,建立家庭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家庭和睦、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好人好事等情况分项给每户打分,兑现奖励;积极推进家风家训建设,大力弘扬传统家庭美德,推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共识,让学典型树家风成为全民时尚。各村也自发评选「守法道德模范户」「十星级文明户」,设立「贤孝榜」,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人人传「佳话」、户户讲「美德」,许多矛盾在无形之中得以消除。
「大老执制章程」移风易俗树新风。「大老执」指的是农村红白喜事的主事能人。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有些人感觉「面子」也要足起来,遇到「红白事」大操大办,影响到社会风气,人情往来「份子」重,群众经济压力大、有苦说不出。贾汪区充分发挥「大老执」掐得准「脉儿」、找得着「根儿」、摸得着「门儿」的地缘人情优势,组织成立「大老执理事会」,从「红白事」入手,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统一标准,刹住了大操大办之风,改变了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树立了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
作者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