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政绩观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境界格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 GDP 的道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出明确要求。
政绩观正确与否,影响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事业发展、人民利益。近年来,一些地方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热衷搞「政绩工程」。有的急功近利、寅吃卯粮,大干快上遗留「半拉子工程」;有的拍脑子决策,不计成本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工作失误;有的热衷于在统计数据上「作文章」,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的具体体现,不仅造成巨大浪费,而且助长不正之风,损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信任,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严重影响了高质量发展。
开展主题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把握「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这一重大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其中,关键是要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相关。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不再简单以 GDP 论英雄,而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干部把浮躁心理、急躁心态压下来,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按照规律办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责任编辑:苏胜利
作者 群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