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产业创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作者
全面创新开发质量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近年来,苏州市相城区以担当科技自立自强的地方使命为己任,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型城区转型发展新路,力争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扛起相城担当、多作相城贡献。

以「变革」谋「创新」,全面发挥科创内核「牵引效应」。积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风口」领域、锚定主攻方向,聚力汇集科创资源要素,以创新策源力的提升赋能产业发展,全力推动高科技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大胆寻求思维模式之变。以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建设为引领,力求形成一批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高标准规划建设 300 亩基地承接苏州实验室结构材料研究部发展,并聚焦高温合金及特种钢、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轻合金、结构陶瓷及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战略性结构材料,开展全链条创新研究。同时,全力打造青苔科学家村「研发 + 转化 + 产业 + 配套」的大片区产业生态,为先进材料产业乘势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有力支持。积极顺应研发方式之变。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秉持把「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聚力引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依托平台背后拥有成熟科创生态体系的头部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了 8 家研究所、研发公司,数量居全省各区(县、市)之首。主动谋划服务形式之变。在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完善「服务链」更加紧密串联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率先形成「五链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精心织好「科创一张网」,深入实施《相城区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瞄准「创造」与「制造」的中间环节,搭建服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的「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和成果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共享。目前,相城已集聚科技服务机构超 200 家,建有概念验证中心 5 家、中试工程化平台 2 家,纳入苏州市资源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超 400 台套。

以「产业」带「科研」,重点突出创新集群「结构效应」。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找准「重点产业突围」与「整体生态构建」的平衡点,聚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显着的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新模式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实体经济要「实在创新」。发布《相城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创新带暨产业功能区规划》,加快构建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一带四园十一区」的产业空间格局,推动高端制造业集聚化、组团式发展。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长三角转化中心落户相城,有力支撑全区先进实用性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向新兴产业要「前瞻研发」。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快速集聚苏州市级入库企业近 700 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16.8%,列苏州全市第 4 位。聚力打造数字金融、智能车联网、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创新集群,三大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2023 年全年累计落户数字经济项目 259 个,注册资本 52.29 亿元。向前沿领域要「未来研究」。瞄准空天动力和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提前谋划、多点布局,实施未来产业「育链」行动,加快推进核心基础搭建、公共支撑打造等创新任务,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在氢能产业领域,着力构建「一园三区」发展模式,打造「1+2+1」高端氢能装备「洁净智造」产业体系,规划 1268 亩氢能装备产业园,积极推动氢能空天动力装备智造产业绿色发展。在量子科技领域,以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建立量子计算机专用仪器仪表测试计量体系,以「沿途下蛋」模式加速催生应用成果,推动更多前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以「制度」优「服务」,聚力放大资源配置「乘数效应」。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着力破解「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全链条转化的「难点」「堵点」,驱动技术要素从创新链到产业链自由流通、释放潜能。以问题导向升级政策激励措施。突出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系统谋划、优化升级既解决「当下忧」、又兼顾「长远虑」的支持政策。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扩大内需战略的风口期,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加快推动奖补资金「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等。按市场需求优化土地空间配置。把用地要素保障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持续提升空间保障能力。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存量制造业企业空间保障的指导意见(试行)》,着力解决本土先进制造业企业用地难题。鼓励存量企业进行「零增地」自主更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创新浓度,解决 30% 以上的产值 5000 万元以上高成长型企业发展空间需求。用金融手段赋能企业高质量创新。依托国家火炬数字金融特色产业基地,打造「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现代金融服务样板区」,为企业无忧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推动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加速融合,集聚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 377 家,拥有基金 297 只、总规模超 1670 亿元。以服务扶持科技型企业为重点,持续扩大「相科贷」「相知贷」覆盖面,2023 年「科贷通」审批通过企业 332 家、授信金额 17.05 亿元。

以「生态」促「协同」,充分激发多元创新「联动效应」。围绕破解科技创新「孤岛现象」,重点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才在科研开发中的核心作用,全方位推动政府当好「培育者」、市场成为「主导者」,营造兼具「最快转化率」「最优性价比」的科技创新生态。「育企」:加速创新主体协同培育。先后就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出台精准奖励扶持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基本形成了「雁阵式」科技企业梯队。截至 2023 年底,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 1610 家,5 年累计增幅位列苏州市第一;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总数达 3086 家、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有效备案总数达 3565 家、获评江苏独角兽企业 3 家,获评数均列全市前列。「育人」:促进产才融合协同发展。大力引育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加快形成与全区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连续四年优化人才新政,5 年内 4 次获评「苏州市人才科技工作创新进步地区」。截至 2023 年底,全区人才数量达 32.25 万人。拥有在岸孵化器 149 家、离岸孵化器 40 家,超过 60% 的科技领军人才均来源于孵化器培育。「育体系」:打造产学研用协同网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最大限度整合利用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平台载体引领科技创新的「头雁效应」,通过加快建设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和荷兰智造产业园等开放平台,以及省级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和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等创新平台,持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创新,全区企业累计与超 320 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达成产学研用合作项目超 1000 项、建成创新联合体 10 家。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相城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沈志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