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力 激活振兴新动能

作者
作者
优化先进全面创新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张家港市围绕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强村富民和优化乡村治理为「两翼」,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

打通「选育管励」全链条,配强「头雁梯队」

阶梯式引育。制定出台《新时代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 年)》,针对队伍整体结构、先进典型、后备力量分别明确目标任务。建立 82 人组成的先进典型书记「种子库」,落实市领导专项挂钩指导、职能部门专门点题试点、骨干企业专项联动合作、组织部门专岗点将给舞台的「四专」举措,打造乡村振兴「先锋领航」基层群雁。积极拓宽农村带头人队伍来源渠道,每两年为基层村(社区)选拔一批 35 周岁以下「兴村特岗书记」,建立全链条培养体系,为村书记队伍储备源头活水。连续 11 年委托扬州大学定向培养村干部近 300 人,创新实施退役士兵(士官)「积分进村」、优秀网格员「遴选直通」、考编未录取者「一考双录」等举措,为村干部队伍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多维度培养。依托省支部书记学院农村分院等平台,建立村书记「春培 + 冬训」制度,年度交替轮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两个月开设一期「点单式讲坛」,创设「一亩三分地·分组式讲坛」,创新开展「六问」组织力体检,现场检验基层书记抓党建、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市、镇、村三级书记定期开展「书记讲给书记听」活动,将「心里话」直接讲给上级书记和部门书记听,以交办、督办、查办「一条龙」机制,「一揽子」解决困扰基层的痛点难点问题。组织村书记走进直播间,围绕社会治理、富民强村、服务群众等主题,采用「擂台直播、书记交锋」方式,碰撞思想、分享经验,助推工作取得新突破。

科学化激励。围绕构建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体系,出台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1+3」系列文件,细化 92 项管理举措,推行村干部「四岗十五级」专属薪酬体系,有效规范了村干部日常薪资待遇。建立「双评 + 双联」专项考核体系,村书记向上接受乡镇(街道)党委测评、向下接受基层党员群众测评,年度考核结果与岗位职级晋升、绩效积分认定挂钩。出台「容错 + 纠错」专属保障机制,定制 8 类免责容错场景,打破「先问责,后免责」常规做法,明确在调查过程中对符合条件行为不予处分或减轻处分。全过程推进「积分管理」,聚焦基层干部在职与退休待遇落差较大的现实痛点,创新构建积分制管理体系,出台《村(社区)干部积分制管理办法》,将退休待遇与在职表现紧密挂钩,以「年功分、绩效分、奖惩分」为标尺,构建四级退休待遇保障机制。大力度实施专项激励,命名「张家港乡村标杆书记」4 人、「张家港乡村优秀书记」2 人。

共绘「联建共建」同心圆,推进强村富民

村村联建,抱团发展促共富。因地制宜分类建,鼓励各村立足实际,挖掘产业发展联合点,按照「强村带富型」「城乡一体型」「农旅融合型」等 6 种发展类型,指导 118 个村组建党建引领村级发展共同体 45 个,整合盘活土地、资金、资源,推动形成区域统筹、链式融合、飞地互补等联合发展模式。组织搭台集体议,抱团村党组织定期召开「振兴对对碰」商议会,集众智众力为村级发展出点子、献计策、解难题,构建「发展共商、项目共推、村民共富」的党建引领农村发展新格局。创新机制专项帮,指导抱团村立足村情错位发展,镇级成立村级经济发展基金,完善贷款利息兜底奖补机制,开展专项扶持。

村企联建,互利互惠促共享。组织双向互动,鼓励村、企按照「自愿结对、联动共赢」原则组建党建共同体,通过发展路径共商、组织生活共过、政治生日共庆等,促进农村发展活力和企业组织生活规范化水平双提升。骨干双向交流,深化村企骨干「双挂」机制,村党组织负责人任企业党建指导员,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任村振兴专员,村企党务干部换岗锻炼;聚焦农村环境整治、民生设施建设等方面金融服务需求,选派 102 名金融机构优秀党员担任金融特派委员,一对一提供金融服务。责任双向奔赴,引导企业党组织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公益性事业,面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认领村级民生实事项目,2021 以来累计开展公益食堂、爱心托班等项目 98 个,惠及群众 4.7 万余人次。

总结提炼,典型引路促共通。立足强村群体典型样本,探索不同类型村庄差异化发展内在规律,紧紧围绕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五大特征,生动展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实践和实际成效。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提炼形成「产村联合」「能人带动」等产业发展「八大路径」;聚焦乡村共富,总结归纳了「组织共建」「雁阵共育」等「美美乡村·共富八计」,提供了形态具体、可学可鉴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样本案例。

奏响「双引双融」大合唱,优化乡村治理

强化党建引领,用「一核引领」兜住「千头万绪」。建立健全「镇(街道)—村—自然村—村民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级组织链条,以严密的组织体系支撑乡村治理体系。系统梳理党内法规以及各级要求,制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指引」,实施党支部「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积分管理,全面筑牢领导乡村治理的战斗堡垒。深化行动支部工作法,围绕环境整治、拆迁安置等重点难点开展专项攻坚。通过产业共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强化村党组织对辖区内各类组织的兜底覆盖,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乡村治理方方面面。

注重需求引导,用「一线下沉」扭转「人少事多」。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 143 个村逐一结对,建立「平时常态下沉、战时迅即响应」的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机制。针对基层需求,精准创设实施「四点半学校」「爱心蓄水池」「红色快递」等服务项目,将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每年以「快捷方式」解决沿河防护栏维修、广场地面修缮等「小急难」问题 300 余个。

推进三网融合,用「一网统管」整合「八方资源」。以村民小组为基本治理单元精细划分网格,把党组织建到网格上,由村民小组长担任网格长、网格党组织负责人,推动组织根须深扎到角角落落。从村民小组长、热心居民、五老乡贤中聘任 5000 余名「海棠先锋」,组建「海棠先锋工作室」,持续提升联系服务群众质效。建成 5 级 500 多个「海棠花红」先锋阵地,融合综合治理、居家养老、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条线阵地统筹建设运行,「民声茶馆」「香邻客厅」「民情小店」「党群睦邻坊」等先锋驿站构筑起乡村「5 分钟服务圈」,将小而常、接地气的服务直送群众家门口。

深化四治融合,用「一心共治」协奏「善治乐章」。协调并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不断增强治理合力、提升善治成效。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商议事平台,构建「代表大会议大事、党群议事议难事、楼栋小组议琐事」自治体系。推动「村官法官」双向交流,开展红黑榜、积分制、文明家庭等群众性评比表彰活动,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集成指挥体系,日均受理网格员上报工单及市民热线反映诉求万余件。建成市、镇、村三级一体化公共服务事项办理平台,实现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作者系中共张家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赵文韬


作者 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