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党建合力 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作者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 年来,「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迭代升级,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主线,持续推进乡村振兴「112233」工程,在强引领、兴产业、优治理中,不断凝聚党建工作合力,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以探索推行家庭农场模式为突破,推动干部带头强引领

围绕破解土地抛荒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鼓励党员干部先行先试,探索推行家庭农场种植模式,优化升级家庭农场服务保障机制,成功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54 家,纳入全国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 1574 家。

健全引领促进机制。强化党建引领,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村民召开农场组建协调会,17 名村干部带头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以实际行动争取群众理解与支持。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主体资格审查办法》,赋权村级党组织对农场主的监管评价,强化市场准入前置审查,经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交项目 506 笔,流转面积达 4.38 万亩,有效确保家庭农场「入场」质量,推动全区土地流转续租率从 9.51% 提升到 32.82%。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依托 67 家村为农服务综合体,以党建为纽带,组建 18 家镇域综合服务联盟,提供粮食烘干、机具存放、金融保险咨询、电商销售、技术培训等一揽子惠农、强农、富农服务,推动家庭农场稻麦两熟综合成本平均下降 120 元/亩。探索「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家庭农场」的联合模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统一种苗供应、生产资料供给和技术服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降低产业链关联对象之间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截至目前,创成省级、市级产业化联合体 3 家、7 家,吸纳家庭农场 113 个,带动种植农户 4 万多户。

健全支撑保障机制。围绕「家庭农场需要什么」「基层党组织能给什么」,找准最佳契合点,创新家庭农场主培育模式,有计划、分层次对家庭农场主开展系统培训,并组织家庭农场主参与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资格认定,推动农场主获评专业职称的比例达 50%。实施家庭农场综合保险计划,探索「基本险 + 附加险」产品模式,并按照「一场一策」灵活调节保额标准,对农场物化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全部成本进行兜底保障,实现农险保障由传统的产量损失补偿向市场风险补偿的拓展,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的延伸。目前综合保险已从粮食种植类扩大到碧根果、菌菇、蛋鸡等 31 个品种。

以党建引领「两社」联动为载体,推动组织赋能兴产业

制定出台《关于推行党建引领「两社」联动的实施方案》,指导村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基础、增收为目标,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谋划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的「两社」联动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共同富裕。

谋划好增收载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盘考虑各村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交通区位优势等,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深入挖掘核心竞争力,确定高效农业、生产服务、物业经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技能培育、加工经营等 7 种类型项目,为各村精准谋划项目提供路径指引。大伦镇桥东村充分利用本地企业资源,整合 11 个村的项目资金,打造产业配套中心项目,每年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 153 万元。

完善好帮促政策。坚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着力帮助村党组织解决好缺启动资金、缺发展资源等难题。区级财政每年划拨不低于 2000 万元专项资金,以财政奖补、贴息、国资参股经营等方式,用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级发展信心。指导大伦镇、淤溪镇等制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办法,对村集体领办的增收项目,加大配套奖补,2023 年,镇级财政累计发放奖励扶持资金 589.3 万元。支持俞垛镇先行先试,在镇层面设立资源整合、项目策划、效益提升、组织协调等 4 个工作组,同步成立 16 个村级项目管家服务队,将各类行政资源统筹起来,合力推动发展,2023 年底,7 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过百万、数量是上年的两倍,16 个村总体增幅达 32%。

拓展好激励举措。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党建引领  富民强村」十五条举措》,明确按「两社」联动项目当年度村集体新增经营性净收益的 20% 奖励参与经营管理的村干部,奖励资金由区、镇两级财政按照 1∶1 比例承担,近两年累计发放奖金 40 多万元,真正让村干部感受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结合姜堰「干部九条」激励干事创业措施,加大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镇街领导班子力度,近 3 年,先后提拔使用 8 名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村党组织书记。

以机关党建赋能乡村善治为抓手,推动群众参与优治理

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创新实施机关党建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推动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资源要素嵌入并赋能村级增收、基层治理,通过一系列便民化、精准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和载体,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服务优起来。深入推进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管用」工作,拓展 422 个睦邻空间,推动阵地由村部向村落、由社区向小区延伸。同步拓展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将 81 个区级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分别挂联 38 个城市社区、33 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和 20 个重点帮促村,按每名在职党员每年不低于 400 元标准下沉使用机关党建活动经费,谋划实施共建项目 76 个,带动 620 余万元项目经费用于村(社区)修建道路、改扩建停车场等。整合机关部门普惠性资源,统筹开展「医」心为民、「育」见「姜」来等五大行动,常态化举办义诊助餐、文体培训、幼教托育等固定服务活动 70 余项,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腰包鼓起来。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取职能部门推荐、村居主动招引等方式,创设来料加工、非遗手工等共富空间 26 个,由村党组织统筹做好技能培训、日常管理、成品收购外销等工作,先后带动 340 名零散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制定出台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整合乡村振兴衔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各类资金 1.6 亿元,打造区级共富示范项目 62 个,带动 2300 余名群众人均增加劳务收入 1.08 万元。2023 年,新增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 3658.19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 31334.2 元、同比增长 8.1%。

精神富起来。挖掘提炼村级发展中积淀的红文化、善文化、贤文化、根文化、欣文化等优秀文化,构建「一思想、五文化」党建宣传矩阵,持续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围绕弘扬贤文化,以乡贤为重要主体,召开创新发展大会,指导 13 个镇街分别举办新春乡贤恳谈会,通过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乡贤赋能,成功招引 15 个由乡贤投资或引荐的产业项目,总投资达 67.89 亿元,推动乡贤「软实力」有效转化为发展「硬实力」。罗塘街道前舍社区围绕善文化,定期开展「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身边好人评选,社区内涌现出「中国好人」宋维国、「江苏好人」孙宝祥、「泰州好人」陈厚加等市级以上先进典型 6 人,邻里互助、崇德向善成为居民的共同追求。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任编辑:赵文韬


作者 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