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江苏对外贸易形势与对策

作者
作者
产品快速技术服务策略

  伴随着美国等主要经济体金额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世界经济开始显示出好转的信号,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期并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并没有随着危机而淡去,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对外贸易的领头羊,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认清形势、把握时机,由外贸大省转变为外贸强省,从出口拉动走向平衡增长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挑战。
  
  危机中暴露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的实施和自身的地缘、资源、人才优势,以及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江苏已成为中国最大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和第二贸易大省,外资企业成为江苏对外贸易的主体,贸易模式体现出“大进大出,以进养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特点,对国际市场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会很快地传导至江苏省的生产、投资与贸易环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江苏省进出口贸易2008年11月开始逐步下滑,在经历了2009年的寒冬之后,直到2010年才重新回归快速增长的轨道。危机暴露了江苏出口产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经济体经济萧条通过进口需求下降迅速传导到国内并影响了江苏经济的发展。江苏对外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东盟、韩国和香港等国(地区)市场,主要进口国(地区)内部经济的不景气加剧了江苏出口环境的恶化,导致出口下滑,同类出口产品恶性竞争并且引发国际贸易摩擦,使出口企业显得非常被动。
  出口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危机防范能力脆弱。江苏对外贸易以制造业部门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农产品的进出口份额较低,服务贸易发展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总体水平落后,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以及轻工类的纺织服装一直占据了前三位。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出口额分别占总进口额的94%、总出口额的86.9%,在后危机时代,这种格局并未发生转变,2010年它们仍然占到总进口额的94.1%、总出口额的86.6%。而在工业制成品主导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耐用品又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缺乏行业出口协会协调与自律,低价出口竞争,引发国际贸易摩擦。此次危机进一步恶化了对外贸易中的“痼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加剧。2009年,江苏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美国337调查、反规避等各类贸易摩擦案件78起,涉案企业达1058家,涉案金额达25亿美元,影响程度和规模是上年度的数倍,涉案金额是前20年的总和。
  
  后金融危机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金融危机对全球化的投资、生产与贸易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危机时代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模式会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一些变化,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劳动密集型非核心技术服务业将持续向海外转移,以现代服务业和IT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将成为现代服务贸易的热点。而发达国家作为高端服务产品的生产、供给者,发展中国家作为资源以及劳动要素的提供者的国际分工格局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随着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的回暖,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范围内生产布局,依然看好中国。国际贸易又丹始活跃起来,FDI流入中国,中国的商品涌向世界。可以说,后危机时代江苏外贸形势的好转依托于围际大环境的变化,江苏在经历了2009年进出口额同比下滑13.6%之后,2010年增幅即达34.7%,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6.1%,可以预见,在世界经济向好的预期下,这种势头将可能维持。
  另外,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为江苏扩大贸易往来,实现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带来了生机。2008年世界各国GDP前20位排名,发达国家11个,新兴经济体占9个,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印度、韩国、土耳其、波兰和沙特阿拉伯。近年来,江苏与新兴经济体之间贸易增长迅速,2008、2009年对新兴经济体总出口额分别达到320.9亿美元、260.9亿美元,仅次于欧盟与美国,而总进口额也一直位居第一,超过了东盟,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为江苏外贸拓展了生存空间。
  然而,后危机时代国内外形势也孕育了新的挑战。国际上的不稳定因素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危机时期主要经济体依靠巨额财政扩张推动经济的复苏,类似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危机的根源并未得到消除,国际经济与贸易失衡的格局并未扭转,危机后美国高消费模式的调整以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都加剧了国际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当然,历史经验也证明,危机也会催生新的技术革命,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措施,支持新能源与新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然而这种新兴战略性产业尚处于成长阶段,还不足以带动大的市场需求。
  其二,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虽然缓慢复苏,然而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和争端增多、货币战愈演愈烈等,导致企业出口风险进一步加剧。2010年,江苏对外贸易的增幅在大陆沿海6省中是最高的,所遭遇到的各类贸易摩擦也创下了近30年的新高,1365家企业涉及52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逾29亿美元。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国际贸易摩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钢铁、机电、轻工纺织部门,而开始向新兴产业延伸,目前信息技术、新能源多个新兴产业相继遭遇围堵,如江苏光伏产业、数据卡产品、多媒体教学协调系统产品等都分别遭遇欧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337调查。
  国内宏观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其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贸易发展所依托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并转化为约束条件,这在近两年的“招工难”现象中充分得到了体现。其二,政府汇改政策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增强,大规模出口退税取消,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以及政府出台鼓励进口的政策等等,种种迹象都表明,制造业依靠低工资、高能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外贸增长方式也面临调整的巨大压力,必须实现进出口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面临新的形势,近年来江苏省外贸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服务贸易增长快于货物贸易、进口回升快于出口、内资企业回升快于外资企业、一般贸易回升快于加工贸易、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回升快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然而,江苏对外贸易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产品销售依赖于主要出口市场、外贸依赖于外资、服务贸易相对滞后、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并且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江苏外贸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
  
  新形势下江苏省对外贸易策略
  
  政府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鼓励对外转移或限制低端加工制造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加快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
  鼓励企业“走出去”。以对外经济合作交流的方式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多边、双边平台,鼓励市场导向型和资源、能源导向性的企业对外投资,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促进贸易、规避贸易壁垒、学习所在国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
  巩固发达国家市场,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市场。积极培育国内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外需内需相互补充。
  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和国际服务贸易。利用江苏在国内人力资源、技术和制度环境方面的优势,在服务贸易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赢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积极增加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的进口,改变传统的“量入为出、奖出限入”出口政策思路,走进出口平衡发展的道路。鼓励增加从主要贸易顺差国进口,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和争端。


作者 谢建国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