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消费新业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者
作者
优化创新提升服务架构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也是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南京坐拥「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消费市场辐射南京都市圈 3700 余万人,是全国首个人均社零消费超 8 万元的城市,占领消费制高点、发展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基础优势明显。《江苏省「十四五」消费促进规划》明确要求南京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建设「影响全国、载誉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南京细化出台了《南京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 年—2023 年)》。如今,抢抓消费这一「入口级」平台,南京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做强城市「硬实力」、优化城市「软要素」,不断吸引要素流量、形成经济增量、释放发展能量,城市能级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而持续跃升。2023 年 1 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国际消费中心潜力城市」榜单,南京成功入选。

抢抓流量密码,发力首店经济

新消费时代,流量为先。如今,为一场剧、一家书店、一杯奶茶就跑到另一座城市的消费行为不再鲜见,甚至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但要论「圈粉效应」最为突出的,非「首店」莫属。它不仅是各大商圈街区业态升级、撬动消费的「门面担当」,也是优化城市商业供给、提升城市吸引力与辐射力的「风向标」,更是提升全球消费资源聚合力和辐射力的「策源地」。于是,自带「流量」的首店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能。

「宁」聚首店,「首」秀金陵。2022 年 8 月 11 日,在「2022 中国(南京)首店经济发展推介会」上,南京发布《关于促进首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资金支持力度和服务体系架构。很快,引入罗意威香氛全球首家独立精品店的德基广场就获政府顶格奖励 100 万元。政策利好极大地优化了南京首店发展环境,更多高能级主体、高端品牌集聚这里。2022 年全年引入品牌首店 295 家,三季度新增首店数量更是居全国首位,成为江苏最受「首店」青睐的城市。不仅实现了数量上领先,更在层级上不断提升,品牌趋于高端化,零售比例首次高于餐饮,国际品牌占比高于全国其他主要城市,如法国高端美容 CARITA 亚洲首店、高定香氛梵诗柯香中国首店等。

重塑街巷活力,烟火与潮流共存

打造消费中心,街巷大有可为。街巷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消费场景,是在城市肌体上「长」出来的,有着丰富的传统基因、历史故事、生活习俗、文化内涵等,是城市的底色和名片。南京通过改造城市街景空间,融合「主题、业态、景观」,塑造一批环境优、品质高、体验强、文化浓的特色商业街区,如人气爆棚的南湖东路、小西湖街区,更发掘背街小巷特色资源,一些个性十足的新潮店铺在早餐店、洗衣店、卤菜店中间「长」出,为老街注入生机。

「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周边密布着 20 多条街巷,人潮的高密集度和商业的自发集聚,街巷变得越来越有个性,美食打卡地的明瓦廊、「日咖夜酒」的南台巷、网红店云集的石鼓路……一个「泛新街口的步行街区」初露雏形。潮店集聚,吸引来人流、客流,老商铺们也坐不住了。不久前,丰富路上的老字号「孟令军炒货」装修升级,老主顾惊奇发现,店铺变潮了,不仅风格和邻店网红「二条」杂物店出奇一致,还拓展了营业范围,兼营起零食店。其实,发生变化的不止一家,由于网红店「二条」口碑持续攀升,从一家店面发展到整租下路边一幢七层高的旧式楼,升级打造为集个性商店、众创空间、街角咖啡店、天台公园为一体的都市潮流「打卡」地,沿街商户纷纷意识到「相互引流」的重要性,装修时都考虑到风格的协调,塑造街区整体形象成为一种自觉。

街巷暗涌的人流奔向个性小店,其背后则是一批文创、艺术类人才的创新创业。为文化小店「加油添薪」,打造最活力、最暖心的城市烟火气,2022 年末南京启动文化「小店计划」,超 10 万家小店获得减税降费等政策支持。今年新春,南京发放专项文旅消费券,鼓励市民去文化类店铺消费。截至 1 月底,共有 166 家文化小店报名,其中实体书店 74 家、影院小店 66 家、文创商店 19 家、手作工作室 5 家、剧院小店 1 家、文博小店 1 家。

盘活「沉睡」资源,文体娱融合发展

南京文化资源禀赋优越,为文化与消费的「跨界」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强化「世界文学之都」「世界体育名城」「博物馆之都」等城市名片,南京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传统商圈注入艺术展览、演唱会、脱口秀等多元内容;小剧场、时尚书店等立体文化空间扎根在街巷中;「到博物馆去」成为新风尚。如今,南京又将目光投向了新蓝海——高校「后街经济」。

54 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内扎堆 20 所高校的家底,给予南京市鼓楼区打造环高校年轻力商圈的巨大舞台,催生出了如南京大学金银街、南京师范大学陶谷新村等新潮街区。2023 年 2 月 8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条 900 米街巷的艺术延展》报道,重点介绍了「南艺后街·鼓楼水岸」街区成功转型为集文、创、商、娱、游于一体的潮流艺术街区。通过与南京艺术学院、省国画院等机构紧密合作,街区实现商业与艺术空间的紧密融合,让艺术走入市民日常生活。在这里,每一个商家都留出空间为艺术布展,每栋建筑都是餐饮、商业与公共文化空间的综合体;非遗集成、读书空间、线下有声、音乐汇演、艺品制作、名咖书院、艺术展馆等文艺类业态,混搭轻吧、音乐餐厅、茶座、甜品等商户及年轻人喜爱的沉浸式、体验类店群;利用沿秦淮河水岸空间,开发水上观光、国际河畔音乐节等文旅活动,举办赛艇、龙舟赛等赛事,打造多元城市主题客厅。每到「5·20」,这里的大蓝鲸广场就会举办「南京创意设计周开幕式暨南艺 520 毕业展演嘉年华时装秀」,以往深藏在象牙塔中天马行空的灵感与市民有了亲密接触。目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绘画、服装等学科优势已转化、放大为街区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2022 年全街区文化产业营收达 1.1 亿元左右,有 29 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这里起步。

转变治理思维,呵护消费新增长点

消费场景和消费业态不断衍生、重构,也亟需与之配套的治理模式与手段。

露营作为一个链接口,呈现新的户外生活方式,催生出如「露营外卖」等众多消费业态,衍生出「露营 + 飞盘」「露营 + 骑行」「露营 + 烧烤」「露营 + 自然写生」等多种个性化玩法。目前,南京可以进行露营活动的场地有近百处,既有六合平山森林公园、江宁横山水库这类需自带装备的郊野式营地,也有遍布美丽乡村的「拎包入住式」露营中心。而「后备箱集市」作为「地摊经济」的升级版,不仅激活了城市新「夜」态,也伴随着露营的兴起拓展了都市消费场景。2022 年,南京已有 20 余支车队开展了 400 多场后备箱文化市集活动。「五马渡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是全国首个景区内规范化管理的汽车后备箱市集,原是民间自发性组织。南京旅游集团意识到这个新消费业态的引流作用,主动接洽,将车队引入景区,在规范化管理的同时,鼓励车主融合城市文化气质打造品牌、IP。2022 年 9 月,南京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多份文件,对「帐篷露营地健康发展」和「汽车后备箱文化市集健康有序」提供政策指引,不仅规范引导新业态发展,更将其作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释放政策红利,如支持特色示范建设、丰富应用场景内容、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推动业态创新升级、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等,为打造新业态健康发展持续赋能。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