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认亲」还需常走动

作者
作者
具体方法深入看看解决

近来,媒体报道了一批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与困难户「结对认亲」、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的事迹,读来令人感动。开展结对认亲活动,让党员干部与群众不再是传统的干群关系,而是亲人关系。通过「结穷亲」,许多机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确实为困难群众脱贫解困做了很多工作,使困难群众得到了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关怀的温暖,既转变了工作作风,又拉近了与基层群众的距离。

然而,有群众反映:有少数机关和领导干部在「结对认亲」之初,热情很高,办事也快,上门为「穷亲」送温暖,但「认亲」之后便不再走动,接下来不热不冷,到后来不了了之,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穷亲」。群众把这种不能善始善终,而是「虎头蛇尾」的「结对认亲」称之为走过场、「结假亲」。这种现象,无疑损害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结对认亲,干部就应付出真心、真情。作为亲人,就应「常回家看看」,就应取信于「穷亲」,诚心帮助「穷亲」,把「穷亲」记在心上,急「穷亲」所急,想「穷亲」所想。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正的沉入基层,结合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不断地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具体转变,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虽然不强求一定要使「穷亲」很快就脱贫致富,但至少应该有始有终,实实在在地为「穷亲」做点事,帮出个结果来。而党员干部付出了真心,就能收获群众的真情。

结对认亲,越走越亲。眼下,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扶贫工作,希望各级机关、各级领导能够保持「结对认亲」起初时的热乎劲,与「穷亲」经常联系,经常走动,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要让「穷亲」失望。与此同时,还要把「结对认亲」与出效果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大结对认亲活动的监督力度,确保好的制度和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真正惠及群众的好政策。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鲁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