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色的幸福

作者
作者

  江阴,古称暨阳,简称“澄”,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和重要商港,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2005年末,江阴通过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达标验收,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达标(县)市,同时一个建设不含水份的、人民群众认可的、老百姓得实惠的幸福江阴探索实践也由此开始。4年多来,幸福江阴建设大踏步前进,今天的江阴,集首批国家生态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名城、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等90余项全国性荣誉于一市,成为令世人羡慕的人间乐土。春节期间,我随幸福江阴采访组来到这里,亲身感受了这座面积只有988平方公里的幸福小城。
  
  搭建幸福江阴的高平台
  
  幸福的大厦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为幸福江阴建设提供了保障,物质财富丰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多彩,搭建了幸福江阴的高平台。
  物质基础雄厚。江阴的发展可以用“万千百十”来概括,即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988平方公里),占全国近千分之一人口的江阴人(120万),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275亿元)、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23家)和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10家)。2009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江阴再次名列第一,实现“七连冠”。在纪念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江阴被中央确定为18个典型地区之一,并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江阴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787.9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0亿元,是2005年的2.1倍;户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6668元增加到2009年的142287元,是2005年的2.1倍;预算内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08.3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71.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48.3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0.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和2.3倍。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72元,分别是2005年的1.7倍和1.6倍,年均增幅分别为13.9%和12.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名列全省第一;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人均储蓄余额达47472元,是2005年的1.9倍。
  人居环境优美。江阴始终把生态环境看作城市最大的优势,坚持生活小康和人民健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用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美化,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第一,着力关停小化工企业。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心肠,全力推进污染治理,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一地的发展。三年来累计关停近300家小化工厂。第二,推行“河长”制。坚持“环保优先”,实行全体市委常委和政府市长河道行政负责制,每位市领导对辖区内30条河道进行包干,制订“一河一策”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第三,率先在全省实行镇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用市场手段来强化环境保护,上游水质不达标的镇必须向下游镇支付生态补偿金,以利益杠杆来撬动各镇区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重视。第四,加快植树造林。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大力推进绿化建设,近年来每年新增绿化面积4万亩左右,目前全市拥有森林面积35万亩,森林综合覆盖率达到25.87%,实现了“城区500米就有一座公园、或出门400米就能见到大型绿地”的目标。第五,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尽力消除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先后在全市范围内采取了禁止开山采石、禁水封井、整治砖瓦窑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快生态修复和重建。第六,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本着为子孙后代留足发展空间的目的,把现有保存较好的区域规划保护起来,规划建设徐霞客农业生态旅游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20平方公里,区域内80%是用于农业和生态保护的不可开发区域。现在的江阴已经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绿化格局,在街头,随处可见“以文为魂、文景同脉、厚古亮今”的文化景点。
  文化生活多彩。今天的江阴,市、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全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惠民”工程遍及城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江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主题文化工程。主题文化工程建设激发了江阴人对大众文艺参与的热情。很多江阴人对开上好车、住上别墅,已经不稀罕,但是往往为能唱上一句、演上一段、在舞台上展示一回而激动不已。2009年,享誉世界的钢琴演奏家郎朗在江阴奏响了他中国巡回表演的首场音乐会。有人问,郎朗这样的世界级演奏家怎么会到一个县级城市开首场音乐会呢,江阴凭什么能吸引他来呢?江阴人自豪地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吸引了他。江阴还是全国体育先进市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江阴所有的镇均建有省级标准的健身中心,所有行政村都设有体育锻炼健身点,大量的体育社团带领着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江阴人说幸福生活怎么能没有健康的身体。
  
  幸福不幸福百姓说了算
  
  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幸福江阴建设在政府引领下,令人艳羡的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了,但江阴市的领导认为缺少百姓的认同和参与,一切都是枉然。于是江阴提出了“幸福不幸福,百姓说了算”。通过“幸福指标大家选”活动,江阴市民用近20万张选票评出了环境卫生满意度、心情愉快程度、家庭收入满意度等10项百姓最关注的“幸福指标”,再由此衍生出相应的主客观指标,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幸福江阴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坚持指标体系随民生需求之变而变。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说,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在一些方面,比联合国‘人的发展报告’指标体系更全面、更细致、目标更高”。怎样考核?江阴改变以“GDP说话”的考核模式,全部以民生为核心,群众关心什么,就考核什么。百姓出题目,政府作答卷,人民来评判。连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都说,他“为江阴捏了把汗”。为建设真正的幸福江阴,江阴市的领导就是有这个魄力,他们就是不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各项工作都按“五民五好”来展开: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为了保证“幸福江阴”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江阴还特地委托“第三方”——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对“幸福江阴”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测评的“去行政化”,保证测评结果能真实地体现民意,更有效地引导政府执政为民。据北京中郡县城经济研究所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95.6%的人对自己工作满意。92.7%的人认为自己家庭收入能满足正常开支、生活比较富足,90%的人对生态环境感到满意,98.6%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心情舒畅。2008年,对自己工作满意的96.67%,认为自己家庭收入能满足正常开支、生活比较富足的95.5%,对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满意的分别是93.75和94.25%,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的99.08%。96.8%的人对自己作为江阴人感到自豪和幸福。当我们结束采访准备乘车回宁时,一路陪同采访组的大巴司机对我们说:多来来江阴,江阴好呀!一位在路旁清扫的环卫女工也插话说:江阴好,江阴人幸福!这个小细节,不禁让我感慨:江阴人的幸福已经沁人肺腑。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益增长的民富愿望倒逼着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的民享期盼倒逼着环境的优先保护,逐年增加的民生投入倒逼着结构的持续提升。这就逼使着江阴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就业保障,促进富民增收,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种“倒逼”机制使江阴在产业转型、利益分配、生态重建方面出现新拐点时实现了漂亮转身、弯道超越。比如,农民要增加收入,在农民增收的倒逼下,他们坚持农业“接二连三”,实施以工业理念办农业,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七种模式。再比如,广大市民要提高收入的同时还要有好环境,怎么办?他们就坚持“两手齐抓”,一手抓传统产业高新化,一手抓新兴产业规模化。四年下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22.8%提高到2009年的33%,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0.58%提高到2009年的2.2%。同时,在服务业上坚持“港城互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江阴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达到1.05亿吨和75万标箱,成为全国第五个亿吨级内河港。
  “倒逼”机制不仅使江阴的发展路径发生了重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决策者的执政理念有了提升。这其中一个最根本的转变就是促进了“见物”与“见人”的和谐统一。首先,注重“见物”。只有物质基础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为民生的改善和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因而他们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努力确保经济在高位平台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次,更强调“见人”。他们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破除只注重经济增长、忽略民生改善的误区,为民生改善建立了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如逐步推进城乡保障一体化,实现城乡低保并轨,实施第三轮全市65万农民免费健康体检,所有家庭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城市公交分担率达到20.1%,4年内提高了14个百分点,率先在全省县(市)中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市剧团下乡·农村小戏进城”常态化、制度化;始终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低保金额每人每月达到350元;四年来,共发放慈善救助资金77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7万余人(户);坚持“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的理念,在政府投入主导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福利机构,建设“夕阳红”老年康乐中心,实施“幸福一点通”,构建起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体系等等。再次,突出“见物”与“见人”的和谐统一。幸福江阴将“见物”与“见人”有机地融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到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缩小的是经济数据的简单对比,放大的是民生需求的不断满足。正是从以经济发展为主体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体的转变,使江阴的市民百姓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分享发展成果,感受幸福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真正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幸福江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幸福江阴之路越走越宽广
  
  追求幸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由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征途中,幸福江阴的创新实践之旅在不断延伸。
  经济谋求裂变式发展:今年是江阴“新兴产业培育年”,江阴市提出了“445计划”。从今年开始到2013年,江阴将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以风电为主体的低碳产业、车船装备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和现代物流“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通过“445计划”,江阴全市工业中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将从2009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53%,每年力争提高5.3个百分点。这样可以进一步突出引进重大项目、龙头旗舰型企业,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前景、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倒逼和带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集聚集约发展,不但能够改善环境、降低能耗,而且能够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的优化,不但能够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而且能够促进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善。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2008年,江阴规划部门和东南大学联手推出了《江陰市空间管制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江阴把“不开发IX"分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在限制建设区内,只能进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景区配套建设;在禁止建设区内,则完全保留原生态。这个规划最起码要管用到2020年。率先搞起的“不开发区”是江阴在不断自觉寻找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和谐的道路上的新探索,也是在对既往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中的“生态自觉”。据介绍,在“不开发区”里,江阴将开拓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力争在苏南发达地区率先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主导、自然生态优先、文化科技支撑的发展道路。并借此将农业打造成真正的“朝阳产业”,在新的产业观念、新的发展路径引导下,增加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让江阴的产业结构变轻、变绿,变得更加健康、更利于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提升全民生活品质: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从注重“人均享有”到更加突出“人人享有”。更加关注贫困家庭、残疾人、特殊对象等弱势群体,更加关注需要提升幸福感的每个个体,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努力让所有市民得到及时有效的关爱。从注重“收入增加”到更加突出“收入多元”。在推动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基础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通过鼓励创业、扶持置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等途径,继续扩大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比重,让百姓收入更加多元化。从注重“城市发展”到更加突出“城乡一体”。大力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推进新市镇建设,继续以“三置换”为抓手加快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均衡发展成为江阴的新特色。从注重“生态保护”到更加突出“生态自觉”。以高度的生态自觉,不断推进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使生态保护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诗意栖居的家园。
  以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以硬功夫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软实力形成对科学发展的硬支撑,形成良性发展格局,这是江阴人的追求。今年10月,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在江阴拉开帷幕,江阴也将成为电影节历史上第一个县级承办城市。这是江阴宣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江阴人志在将具有江阴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江阴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创新江阴文化特色,使其成为江阴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发挥徐霞客品牌优势,建设徐霞客旅游博览区;通过打造民乐之乡特色,与央视联合举办刘天华民族音乐节;通过依托纺织之乡特色文化元素,在利用棉纺织百年老厂区改造过程中,改变建设综合娱乐文化区的惯性思路,建设“中国裳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设计创意中心和文化创意展示销售中心;通过寻找历史文脉,整理一代名臣刘墉在江阴任江苏学政时的故事,把故事搬进“刘家大院”,规划建设“画家村”。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说:“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幸福江阴建设四年多来从初步构想到清晰蓝图,从理念深化到创新实践,从政府倡导到百姓认同,其精髓也在于此。


作者 刘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