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
作者

  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但是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压力大。随着不断增大的经济总量,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越来越感觉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这时候,企业“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显得非常迫切。2009年,江苏各类资本“走出去”热情似火,成为江苏开放型经济领域的一大奇观,也折射出江苏企业在对外开放大潮中逐渐成长的轨迹。
  
  企业“走出去”的起步不凡和多姿多彩
  
  江苏企业“走出去”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苏商的足迹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苏企业“走出去”呈现出以下状况:
  企业“走出去”的欲望强烈。特别是2004年以来,境外投资突飞猛进,江苏境外投资意向日益增多,行业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汇集的投资信息涉及采矿、冶金、建材、机械、五金、纺织、服装、玻璃、食品加工、房地产、建筑、木材伐运等行业。
  企业“走出去”势头良好。近年来,江苏对外投资呈跨越式发展,连续八年增幅超过30%。继2008年境外投资额突破6亿美元后,2009年江苏境外投资又产生了两个标志性数字:一是中方企业当年出资超过10亿美元,二是累计出资额超过30亿美元。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江苏共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86个,同比增长33.6%;中方协议出资额同比增长超过60%。
  企业“走出去”的重点集中在+方面:一是投资资源类项目,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对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硬性约束。木材、铁、铜、金、锡、锰、稀土等矿产都进入我省企业到异国他乡开发经营的视野。例如,丰立集团投资2500万美元经营新西兰铁矿,每年可运回铁矿石500万吨。二是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确保出口收益和市场多元化,降低和分散投资和经营风险。江苏其元集团针对2007年美国商务部对我标准钢管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在美国休斯顿建立了加工贸易生产基地,绕过了贸易壁垒。三是在海外建立研发或设计中心,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江苏企业利用海外创新资源的行为意识进一步增强,在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波兰、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的研发机构已有24家,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以及轻纺工业设计等领域。这24家海外研发机构聘用外籍研发人员188人,共研发适合当地需求的新技术或新产品86项,申请欧美等国际专利14项,成为江苏企业立足海外的创新基地。
  “走出去”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较大比重。民营企业一直担当着江苏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截止2006年底,江苏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额超过全省总数的50%,而截止2009年9月,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额已占全省总数的73.2%。专业生产各种高精密焊接钢管、冷轧钢带、API石油输送管、套管及制管设备的民营企业江苏其元集团,2006年经过国家商务部核准,在埃塞俄比亚开始实施3个投资项目。2006年底,其元集团着手创办“埃塞东方工业园”。该项目已得到埃塞俄比亚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以距首都机场30公里处的一块最宽阔的黄金地作为项目用地,并已承诺10个进园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大型民营企业江苏沙钢集团在资源类“走出去”项目上走在了全省前列。2005年10月1日,沙钢出资2173万澳元与武钢、马钢、唐钢等国内钢厂合作,与澳大利亚BHBP公司合营的威拉拉项目正式运营。优势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既顺应国家政策的变化,也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迈出了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坚实步伐。
  投资方式中独资、合资、并购全方位出击。在江苏企业对外投资中,虽然独资、合资、合作等普通投资形式的项目仍然占绝大多数,但也出现了多种新型投资方式,如新中环保全额收购加拿大沃森工公司,爱丽塑料收购英国Eletile-UK Ltd.55%的股份,丰立集团收购FMG公司700万股权,沙钢集团联合瑞钢联集团和香港泛亚矿产公司,通过设立香港公司收购了澳大利亚ABM公司90%的股权。
  
  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从总体上看,当前江苏企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企业的体制僵化。目前,作为江苏企业“走出去”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僵化,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海外市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在项目审批、人员外派、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跨国投资存在盲目性。一些企业在跨国投资中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国际投资经验匮乏。不少企业建立海外企业,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有些海外企业仅仅是国内投资企业的接待站和招待所,依靠国内的补贴过日子。此外,中方各投资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不但不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往往项目交叉重复,甚至彼此成为竞争对手。
  投资区域选择不合理。一些企业对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盲目乐观,怯于到法制相对健全、市场环境相对较好的发达国家一展身手,结果屡屡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风浪所吞噬。无锡小天鹅“折翅”之痛就是一个教训。
  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对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管理机制尚未根本改变,不少跨国企业还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办法,海外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做出灵活反应。海外企业未能按照当地的法律和社会习惯实行管理,仅仅成为“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延伸。这种管理体制大大束缚了海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它们在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另一方面,有些海外企业得不到国内总部的指导和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经营效果、资产损益等情况无人考核和监督,有些企业甚至出现有关人员携款潜逃等违法行为。
  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缺乏高素质的跨国人才。跨国投资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总体差距较大,有些外派经营管理人员甚至不具备起码的国际金融贸易知识,不懂当地法律,甚至无法熟练运用外语来处理相关国际业务和纠纷,以致海外业务难以顺利开拓,这也是長期困扰江苏企业对外投资的一大难题。
  
  进一步助推企业“走出去”要靠有效的对策措施
  
  政府统一规划布局,形成合理的投资结构。江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政府应该从战略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海外投资的整体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监督管理。在投资结构上,可以借鉴日本与韩国成功的经验,走综合道路,发展综合商社型跨国企业,形成江苏跨国企业特有的优势,争取较大的规模效益。
  省内企业相互联合,加大投资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针对江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抵抗能力弱的问题,省内试图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可以相互协商,通过多种方式,例如股权转让、兼并、收购等,组建起大型的跨国企业集团,扩大企业原有的规模,以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企业加强积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新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想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条件。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对于高科技企业给予扶持,还可以考虑引导企业在国外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
  加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人才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在跨国企业中人才发挥作用尤其重要。江苏企业要想真正“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组建起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团队,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具体可以通过企业内培训、国内招聘发掘人才、面向国际招贤纳士、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训、积极聘用海归留学生等有效措施。


作者 邹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