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发展中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学

作者
作者

  近几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紧贴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学,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活力、办出了竞争力。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视察该校时给予充分肯定。
  
  一、主要做法
  
  (一)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转变办学理念。南工大是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并校以来,他们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优势和特色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秉承“忠诚精实”的工大精神和“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工大校训,把创新创业作为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大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工大特色的“斯坦福式”发展之路。
  (二)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为使命,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南工大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全面发展”的方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努力培育基础知识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并校之初即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自筹1.5亿元经费打造学科高地。主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组建了资源、能源、环境等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群,构建并不断优化以“大化工”、“大建筑”为主干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成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加强“创意、创造、创业”教育,建成一批现代化的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三)以“顶天立地”为引领,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南工大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办学思路,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学的关键。“顶天”就是面向科技前沿,积极投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五”以来,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研究7项,仅次于南京大学列江苏高校第2位。主持完成多项国家“863”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突破技术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他们从化工、化学等优势学科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生物化工专业,学科带头人欧阳平凯院士提出“工业生物技术”概念,致力于将生物技术引入工业产品生产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創科技成果,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立地”就是面向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应用研究。鼓励教师主动承担企业委托课题,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究工作。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组织攻关。学校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经费占到横向经费的90%左右,科研成果也因其应用性强深受社会欢迎。为适应科研工作要求,“十五”以来学校自筹资金2亿多元,加快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步伐,现拥有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3项国家级科研和产业化平台,拥有包括膜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省部级研究中心14个、省重点实验室8个。
  (四)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着力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南工大在产学研用结合方面,实现“三个无缝对接”,畅通了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形成了鲜明特色。一是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做到科技创新育种、育苗、产业化“无缝对接”。南工大大学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一园三区”格局:模范马路校区8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大楼是研发创新区,成为“种子”研发基地;在浦口经济开发区征地302亩,建设新材料、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高科技项目孵化基地;与南京高新区合作建设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吸引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加强横向合作,做到学校科研与经济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材料化工常熟产业基地、泰州医药研究院、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围绕地方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与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将技术中心建到学校,与学校共建创新平台,全面开放学校科技资源,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做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无缝对接”。与南京市科技局、鼓楼区政府合作,建设“南京科技广场”,使之成为科技政务、专利展示交易、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外包、专业化服务“五大中心”,成为“南京科技第一窗口”和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服务平台。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释放高校创新能量。南工大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大力调整科技产业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鼓励教师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入股者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近5年全校有100多项科技成果在江苏入股,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允许教师领衔创办科技企业。对于能够持续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项目,学校支持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如该校完成的陶瓷膜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人员以该成果为基础领办企业,10年来企业资产增值了数十倍,产品占国内市场的2/3以上。三是鼓励社会企业兼并校办企业。对学校自办的一些科技型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管理者,加快做大做强。如校办企业江苏圣诺热管集团公司,2004年引入同业竞争的中圣集团入主,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利税8000万元。
  (六)以构筑人才高地为支撑,着力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南工大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确保优秀人才出得来、留得住、成长快。一是实施“造核”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站在学科前沿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学校新增院士3名。10多年前,刚刚30岁出头的徐南平等青年教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学校打破常规,将他们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如今都成为重点学科的领军人物。二是实施“精兵”政策,着力引进一批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优势资源,广揽优秀人才,形成学术团队。海内外人才“三创”载体近年引进了39名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实施“素质”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堪当重任的青年才俊。南工大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973”首席科学家领衔、中青年博士生导师和留学归国博士为带头人、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显著成效
  
  (一)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南工大“一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展了广阔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南工大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一直稳定在98%以上,高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8个百分点。南工大校友中涌现出17位院士,多数毕业生分布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南工大正在成为中国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二)自主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十五”以来,承接包括国家“973”和“863”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5000多项。欧阳平凯院士主持完成的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申请国家专利1000余项。《200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南工大科学贡献率列第31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列第29位、技术发明奖列第22位、科技进步奖列第17位。近两年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70位。这对非国家“985”、“211”高校的南工大来说实属不易、成绩喜人。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大幅跃升。发挥学校创新优势,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正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集聚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种苗”孵化区已有14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资产总规模7亿多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利税超2亿元;“三创”载体建设两年多来,已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23家。
  (四)学校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学校获得科研经费18亿元,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纵向经费增长10余倍,横向经费增长3倍多,进入全国高校前50位。充裕的科研经费和丰厚的成果转化回报,不仅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不差钱”,也有力支持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优势与特色发展之路,是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现代高等教育不但是社会精神领域的“思想库”,更是社会物质领域的“创造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源”。南工大在“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问题上,率先转变办学理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闯出了一条新路。高等教育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只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坚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互动并进、协调发展,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之策。南工大遵循现代高校发展规律,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科技创新铸灵魂、服务社会显活力。南工大的实践有力说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坚持三者互动并进、协调发展,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是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关键。
  (三)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南工大办学赢得社会众多赞誉,原因之一是他们以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推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产业发展、企业进步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的重要选题;鼓励教师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着力形成与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三个无缝对接”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走出书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里生根发芽结果。南工大的许多做法值得我省高校学习和借鉴。
  (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高校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南工大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考核评价上,明确技术开发的市场导向、基础研究的学术导向,把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产品市场化程度和产业效益作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利益分配上,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创造效益,利益分配尽可能向一线教师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形成了岗位靠竞争、晋升靠贡献的激励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了全校教师的积极性,使南工大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大学中做出了不凡业绩。
  (调研组成员:刘松汉邹立靖冯大生邱海军李敏)
  责任编辑:金 雯


作者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