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基层监督执纪之脉

党史学习教育就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这也提示包含监察干部在内的广大基层干部要走进基层群众,准确把握群众的痛点堵点,擦亮群众监督的「探头」,让监督执纪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下沉一线,让脚上沾泥土。只有贴近大地,才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纪检监察干部要主动走进村间田头、走进群众家门,诚心诚意拜群众为师,用心用情和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聊家长里短,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才能听到最质朴、最真实的声音。要摒弃「高冷」面孔,主动放低身段,学会换位思考,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从而和群众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上。小路走多了、门槛跨多了、朋友交多了,对群众的感情就越深厚,对民意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工作的思考就越深入,监督执纪才能抓住症结、抓住关键,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向纵深推进。
直击痛点,让靶向更聚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风政风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反对的、痛恨的,就是监督执纪的重点,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每减少一分,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就多增加一分。纪检监察机关要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民政、住房、物业、扶贫、集体资产资源等领域开展全覆盖、嵌入式、体检式的监督检查,对漠视群众利益和民生疾苦的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和「菜单式」精准监督,用严格的监督执纪,倒逼干部廉洁履职、规范用权,让群众时刻感到身边的事情有人管、群众的利益有人护,让党的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实事求是,让问责更精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监督执纪问责必须持续从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搞「凑数式」「甩锅式」「计时式」问责,就背离问责的初衷,会消解问责的严肃性,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甚至认为「柿子拣软的捏」。这就要求在监督执纪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深入一线,精准把脉,弄清问题性质,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和历史背景,是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是哪个层级的责任就追究哪个层级的责任,坚决杜绝问责脱靶、问责泛化,做到严肃问责、规范问责、精准问责、审慎问责,切实达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功效。
回访教育,让执纪更温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严的主基调不放松,但「严」不等于一棍子打死,对受处分干部不能「一处了之」和「一问了事」,还需因人施策「复诊」和「随诊」,做好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要真诚走进受处分干部的家门和「心窝」,及时了解其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其合理待遇。对于受到处分后思想转变仍有困难、对处分接受程度不足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引导他们转化思想、转变态度,相信组织、依靠组织、融入组织。对思想转变好、工作成绩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及时向组织部门如实反馈和推荐,做到纪法约束有刚度、批评教育有力度、组织关爱有温度,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安区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