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也许是更好的

作者
作者

淘汰制的世锦赛让更多棋手有机会参与顶级大赛,冷门也变得频繁,每届都有顶尖棋手河沟翻船过早止步,冠军似乎失去了以往的分量。饱受诟病之后,显示真正功力的多轮对抗赛 2011 年再度登场。

罗宏涛,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记者、编辑。

连和三盘之后,坐镇上海主场的棋后居文君终于在第四盘打破僵局,击败来自俄罗斯的挑战者戈尔亚奇金娜。但优势只保持了一天,对手就追平比分。第六盘缠斗近 6 个小时,再以和棋收场。1 月 15 日,两人带着 3 比 3 平的比分,移师挑战者的主场符拉迪沃斯托克,继续后半程的 6 盘棋。这场六十四格棋盘上的无声战斗还负载着一个特殊的标志——女子国际象棋将要诞生回归传统赛制的首位世界冠军。

所谓传统赛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候选人赛产生一位挑战者,与在位王者进行多轮对抗赛,王者胜则卫冕,负则走下王位,挑战成功者成为新王。

1944 年,国象女王明契克在德军空袭中离开人世。1950 年,因二战而停摆多年的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重启,苏联棋手鲁登科经 15 轮鏖战,在 16 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后的首位国象女王。3 年后,她与挑战者贝科娃在莫斯科进行了 14 盘棋的对抗,贝科娃 7 胜 5 负 2 和,成功登上王位。由此开始,近半个世纪,女子国际象棋都是在这样的赛制下完成王者更迭。

1991 年,女子国象发生了一次震动世界棋坛的改朝换代。这年 9 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已占据棋后头衔 13 年的苏联棋手齐布尔达尼泽,迎来了她的第 5 位挑战者——21 岁的中国棋手谢军。能抵达阵前,谢军跨越了重重关隘,先是杀出分区赛晋级区际赛,再从那里夺取候选人战「门票」,又在汇聚了 8 位世界顶尖女棋手的候选人赛中拔得头筹,而后与获得第二的南斯拉夫姑娘马里奇进行了主客场共七盘比赛,取胜之后,终于坐到了齐布尔达尼泽面前。两人经过 1 个月零 3 天、15 盘棋的鏖战,谢军提前一轮挑战成功,苏联棋手垄断棋后宝座长达 64 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闯过林立关隘方能取得挑战者资格,接下来的王位争夺则是十几个回合的决斗,既是棋力的比拼,也是状态与意志的较量。如此,国象世界的「王」分量十足。赛事的漫长,也让国际棋联动了改革的心思。

1999 年,谢军击败加利亚莫娃,拿下延续近半个世纪的传统赛制下最后一个棋后桂冠。2000 年,国象女子世锦赛新规启动,64 人淘汰赛取代了传统赛制。谢军夺取了新赛制下的第一个冠军头衔,成为在两种赛制下都成功封后的第一人。

淘汰制的世锦赛让更多棋手有机会参与顶级大赛,冷门也变得频繁,每届都有顶尖棋手河沟翻船过早止步,冠军似乎失去了以往的分量。饱受诟病之后,显示真正功力的多轮对抗赛 2011 年再度登场,由女子大奖赛总冠军作为挑战者,与世锦赛冠军对弈,胜者成为新的棋后。接下来,淘汰制世锦赛再启,一切清零,大家从头再来。

于是争议又起:经多盘巅峰对决产生的棋后怎么可以说没就没?质疑者举出的例子是当今国象女子第一人侯逸凡。2012 年,乌克兰的乌什尼娜在淘汰制世锦赛上夺冠。第二年,挑战者侯逸凡在 10 盘棋对抗中提前三轮取胜封后。随后的 2015 世锦赛,乌克兰小穆兹丘克折桂。缺席世锦赛的侯逸凡在 2016 年的多轮对抗赛中又是以挑战者身份提前胜出,夺回后冠。当 2017 世锦赛到来,未参赛的侯逸凡只能眼看着王位再度易手。侯逸凡已多年不参加女子赛事,除学业原因,也与不满赛制有很大关系。棋后为什么不能像棋王那样产生,这是侯逸凡和很多人的疑问。

那是另一套赛制:128 人淘汰制世界杯产生的冠亚军,与大奖赛优胜者、等级分前列者等顶尖棋手一起,通过候选人赛决出挑战者,再与棋王进行多轮对抗赛,决定新一届王位的归属。2005 年启用的这套「改良版」传统赛制被棋手和棋迷广泛认可。

曾任 2018 足球世界杯组委会主席的俄罗斯人德沃尔科维奇在世界杯闭幕 2 个多月后,当选新一任国际棋联主席。很快,新规出台:女子世界冠军赛制向男子靠拢。2019 年 5 月,戈尔亚奇金娜在汇聚了 8 位女子顶尖高手的候选人战中胜出,成为棋后居文君的挑战者。


作者 罗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