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同在 残健同行 相约 2022

作者
作者

冬残奥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用拼搏和汗水挥洒激情、书写传奇,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一次又一次给人们以震撼和力量。相约 2022,「北京时间」开启,中国代表团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

平昌冬残奥会开幕式。

熊熊燃烧的圣火 3 月 18 日晚在韩国平昌熄灭,史上规模最大的第 12 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画上圆满句号。

10 天的赛期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用拼搏和汗水挥洒激情、书写传奇,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一次又一次给人们以震撼和力量。作别平昌,残疾人运动员超越自我、激励世界的精彩表现,令人难以忘怀。

中国轮椅冰壶队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在冬残奥会上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在平昌对世界说:你行,我也可以!

相约 2022,「北京时间」开启,中国代表团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

见证中国 零的突破

3 月 17 日下午,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在江陵冰壶中心进行。首次闯入决赛的中国队丝毫没有见好就收的保守心态,开局 2 比 0 领先,但随后被冰壶劲旅挪威队反超。5 比 4,中国队领先来到第八局,又被对手逼成 5 比 5。竞争持续白热化,金牌归属充满悬念。

进入加赛局,营垒复杂,中国队的红色冰壶和对方黄色的冰壶搅在一起,双方都试图掷出胜负手,绝杀对方。中国队教练岳清爽叫暂停面授机宜。

四垒王海涛细微地挪动轮椅,俯身仔细瞄看赛道另一端的营垒。身后,队友王蒙稳稳抵住他的轮椅。另一端,陈建新用标杆指着进营点。这是中国队加时局关键的第七掷。推杆,冰壶在冰面上划出一道轨迹,牢牢挡住挪威队的掷壶线路,挪威队绝望地放弃了最后一掷。 「中国队赢了!中国队冠军!」全场沸腾,观众呐喊。队员们忘情地击掌、拥抱。教练岳清爽跳下去,张开双臂跑向队员。

这是创造历史的时刻。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冬残奥参赛历史上的第一枚奖牌,金光熠熠!

轮椅冰壶决赛中的中国队。
冬季两项男子 7.5 公里(坐姿)比赛,前美国海豹突击队员丹·克诺森(中)夺金。

中国队在这届比赛中的成功率居四强首位,循环赛 9 胜 2 负,半决赛中以 4 比 3 击败多届冠军加拿大队。决赛中,中国队以 61% 的成功率领先对手。岳清爽说:「我们靠实力拿下比赛!击打是我们的强项,只要心态放平稳,没有任何对手能阻挡我们。」

实力成就自信。自始至终,中国队员与教练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在加赛局中,年龄最小的陈建新绝妙一掷奠定胜局。岳清爽说:「建新之前的一掷轻了,他告诉队友,再给他一次机会一定能做到。打到加时赛,冰面会发生细微变化,不好控制精准度,但最终他成功了。这就是他的自信!」

自信源自团结。整场比赛中,中国队员与教练之间相互鼓励,每一次投掷无论好坏,队员之间总会击掌、打气。赛后回忆起比赛中的一次失误,王海涛说自己当时有些紧张,但是「我的队友打得很好,我们是一个团队」。

为了这枚金牌,这个团队去年 7 月开始选拔和集训。常人很难想象他们在训练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岳清爽曾是中国女子冰壶队鼎盛时期的队员,现任轮椅冰壶队总教练,说到队员训练的不容易,她几次哽咽落泪。

混合采访区充满喜悦。陈建新因交通意外导致双下肢瘫痪,他总爱跟队友开玩笑,但有多少人知道他训练中还要插着尿管,又有多少人知道轮椅冰壶队队员因为下肢肢残,训练中冻着了自己都没察觉。与健全人运动员相比,他们往往需要更多努力,才能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

对于这些,队员们接受采访时不愿多说,只是朴实地说「每天都在勤练、苦练,一有时间就多想想冰壶」。决赛获胜那一刻,一垒王蒙难以自抑地流下热泪。为了这一枚金牌,中国轮椅冰壶等待了太久。9 年前,因为赛道上一丝头发,他们错失 2010 年温哥华冬残奥会「入场券」。4 年前,他们在索契冬残奥会上被英国队反超,无缘铜牌。

艰苦训练,多年坚持,期盼的就是五星红旗在冬残奥会赛场上升起的那一刻。

赛后,中国残联主席、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张海迪接受采访说:「一个人心里有祖国,为祖国而战,就是最大荣光。感谢运动员们,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服所有困难。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些残疾人运动员,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残健同行 世界分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许多受伤的士兵和普通人试图重新参加滑雪活动,残疾人冬季体育运动逐渐发展起来。1976 年在瑞典恩舍尔兹维克举办了第一次冬季残奥会。它是国际残奥委会举办的世界残疾人最高级别的冬季项目综合运动会,每四年一届。本届赛事共分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轮椅冰壶和雪橇冰球 6 个大项,80 枚金牌的设置也创历届之最,比 2014 年索契冬残奥会多了 8 个小项。

平昌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一幅残疾人和健全人和谐平等相处的新世界图景被勾勒出来。对这个世界来说,赛事愿景「新的地平线」不仅意味着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也意味着健全人要更好地融入残疾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残健同行」不应只是口号和梦想,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事情,残疾人最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对待。

平昌冬季残奥会有许多参赛运动员充满传奇,令人钦佩。2014 年索契冬残奥会,德国选手安娜·斯科菲尔博参加高山滑雪五大项目,并把滑降、超级大回转、回转、大回转、全能所有金牌收入囊中,创下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前所未有的纪录。平昌冬残奥会上,她再次挑战大满贯。

斯科菲尔博天生患有下半身瘫痪,5 岁开始滑雪,体验到滑行的乐趣。如果没有轮椅,她在地上寸步难移,一旦坐上带有舷外支架的单板滑具,便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雪地中奔驰。14 岁那年,斯科菲尔博入选德国国家青年队,崭露头角。2011 年,她在国际残奥委会(IPC)主办的高山滑雪世锦赛上勇夺三冠王,名扬海内外。2015 年,她被评选为 IPC 最优秀女运动员,顺利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加拿大的布赖恩·麦基佛已经连续参加 5 届冬残奥会。麦基佛年少时曾是加拿大越野滑雪青年队新星,19 岁时遗传的施塔加德症候群发病,麦基佛慢慢失去视力。2002 年盐湖城冬残奥会上,他成为视力残疾越野滑雪 5 公里和 10 公里项目的双冠王,在 20 公里自由滑项目中摘得一枚银牌。2010 年温哥华冬残奥会和 2014 年索契冬残奥会上,他连续创下三冠王的惊人纪录。迄今为止,麦基佛共摘得 10 枚金牌、2 枚银牌和 1 枚铜牌。他表示:「参加几届冬残奥会并不重要,我会珍惜当下每一个瞬间。我不会沉溺于过往荣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美国的布伦娜·赫卡比小时候想成为专业体操选手,但 14 岁被诊断骨癌,不得不截肢。她说,第一次接受化疗的时候觉得还可以,但是随着时间过去,肿瘤变得越来越大,只能截肢。她失去右腿后非常绝望,不能成为体操选手,让她无比沮丧。但是,父母给她找了另一项运动,那就是单板滑雪。她集中精力练习各种技术,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

美国单板滑雪选手艾米·珀迪第二次参加冬残奥会,她的人生就像一场戏。19 岁时,珀迪感染病毒性脑膜炎,被告知仅有不到 2% 的存活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她失去了脾脏、肾脏和左耳的听力,两腿膝盖以下被截肢。当时,艾米·珀迪感觉自己像是被一段一段拼起来的娃娃。

然而一个想法改变了她的人生,「假如生活是一本书,我希望自己编写出自己的故事」。这一想法让她决定重拾从小喜欢的单板滑雪。滑雪需要配制假肢,但用假肢滑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珀迪没有放弃,自己研究自己的假肢,终于找到了一双能滑雪的脚。现在,她还开玩笑说,滑雪的时候脚还挺暖和。她强调,冬残奥会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记住残疾人选手的勇气,而不在于成绩。

自强拼搏 就是收获

无论夏季残奥会还是冬季残奥会,观看过比赛的人都会被残疾人运动员们自强不息、挑战自我的精神深深打动。

本届冬残奥会上,中国轮椅冰壶取得了单点突破,中国代表团在全面参赛方面也有长足进步。代表团有运动员 26 人,其中 21 人是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后才开始练习冬季项目,有 15 名运动员分别从田径、自行车、乒乓球等项目转为冬季项目。他们参加了 5 大项 30 个小项比赛,高山滑雪、单板滑雪和冬季两项是中国队首次获得冬残奥会参赛资格,无论运动员还是参赛项目,数量都比往届有了大幅度增加。

刘思彤

刘思彤是唯一取得高山滑雪参赛资格的中国选手,她说:「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能参加奥运会已经很不容易,能和世界高手一起比赛感到荣幸。」记者最欣赏她的人生观:我喜欢充满挑战的人生!

刘思彤的主管教练伴一彦来自日本,曾担任日本队主教练长达 10 年。伴一彦说:「对他们来说,只要站到这个赛场上,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的队员都很努力,成绩提高很快。」

据中国残联介绍,平昌冬残奥会周期,中国代表团聘请了来自日本、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的高水平教练和打蜡师参与训练和比赛,这是我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首次聘请外籍人员参团。

张海迪说:「在管理、训练、保障、科研、器材装备等方面,我们全面学习和考察,也与一些冬季项目发展较好的国家交流,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为备战 2022 年冬残奥会和发展残疾人冰雪运动奠定了基础。」


作者 王继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