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球新的起跑

作者
作者

女队创造历史

2 月 6 日傍晚,中国女子冰球队点球大战 2 比 1 击败日本队。回到更衣室,球员们随着国歌振臂欢唿的场面被记录下来,很快成为当晚冬奥主题的热播内容。两天之后,这段 15 秒钟的随手拍阅读量超过 500 万,点赞 25 万。

姜娜曾经是温哥华冬奥会中国女子冰球队的一员,这次在咪咕国家队专属频道负责赛事解说。她亲身经历了中国队失去亚洲排头位置和长期位居日本队身后的过程。赛后,她流着眼泪喊到:「13 年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击败日本队,我们赢了,我们赢了。」

战胜日本队的第二天,中国队没有了最好的体能状态和竞技状态,1 比 2 负于瑞典,距打入八强还差一步。在冬奥会小组赛中,排在世界第 20 位的中国女队面对 4 支世界前十名的劲旅,打出 2 胜 2 负进 6 球失 7 球的成绩,收获满满。

央视体育冰球项目评论员吴为经历了平昌和北京两届冬奥冰球赛事。他认为,现在中国女冰是世界前十的水平。在见证了中国女冰的起起伏伏之后,他坚信好的比赛成绩一定源于球队的硬实力。他说:「国家队林妮、林绮琪、米勒的进攻一组和门将位置,都是世界顶级组的水平,其他的组别和位置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精英化的选拔与组队,女子职业联赛的历练,以及几名老球员的稳定奉献都是中国女冰进步飞速的关键。吴为说:「于柏巍、刘智新、张梦莹等老将坚持下来很不容易,同期的队友好些都离开了这个圈子。她们蛰伏十年,又迎来中国队重新成为世界强队的时刻。」

艳红色护腿板绣上亮眼的金龙,女冰门将周嘉鹰在赛事刚刚开始就受到球迷的追捧。她带着未愈的伤病坚持打满了三场比赛,帮助球队拿下两胜。95.5% 的扑救成功率,1.31 的场均失球,周嘉鹰是冬奥女冰赛场数据排名第一的门将。

征尘未洗,中国女冰队已经再次起跑。国家队核心班底加入到昆仑鸿星女冰队,在冬奥结束后的第五天便出现在俄罗斯女子冰球联赛的赛场。时隔一年,再度捧起总冠军奖杯是她们的目标。而在波兰举行的女冰甲级 B 组世锦赛将在 4 月下旬开打,那是身着红色战袍的女冰姑娘要争取的下一个锦标。

男队打出惊喜

2 月 13 日清晨,彻夜的大雪让冬奥氛围中的北京城更显华贵。北二环小街桥旁的北护城河,一大早就聚集起十几个大人和孩子。他们自带清雪设备,很快就在冰冻的河面上整理出三块漂亮的冰场。带着儿子赶来助兴的万哥感慨万千:「我在北京野冰场打球好些年了,头一次看到大伙情绪这么高,扫出的冰面这么漂亮。光看这打球的环境和气氛,不像是在北京,更像是在加拿大或者俄罗斯。」他觉得,前一天晚上中国男队大战德国队的比赛让冰球圈里的人们燃起了心中的火。

开场 0 比 2 落后,中国队奋起直追,比分改写为 2 比 3,将上届冬奥会亚军、世锦赛四强德国队逼到了绝境。可惜,中国队最后时刻的围攻未能下分,与冬奥会上的首场胜利失之交臂。

冬奥会开幕前两天,中国队主帅萨内塔对俄罗斯记者袒露心声:「我们参赛,就是为了赢得世界的尊重。」 他是意大利人的后裔,生长于加拿大,30 年前回到故国,跟随意大利队征战阿尔贝维尔冬奥会。萨内塔理解为国出战的感情,他说:「我们队里的一些核心球员有中国血统,有着很强的国家荣誉感。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是他们最大的荣耀,一定能打出最好的水平。」

中国男子冰球队首次踏上冬奥冰面,小组赛第一场显得手足无措,被勐冲勐打的美国队大比分击败。第二场,大家超水平发挥,险些将德国队掀翻马下。年轻的射手福帅打入全队冬奥会第一球。万哥表示:「我们这些带着孩子打球的家长都惊呆了,家长群兴奋得不行。谁能想到中国男队打出这么好看的比赛。」

小组赛最后一场,中国与加拿大两队都更换了门将,为下一场对决留力。虽然连丢 6 球,但是三度击中对手门柱,让中国队心中有了一定的底气。

在争抢八强席位的淘汰赛中,中国队与世界排名第一的加拿大队再度相遇。开场,双方打成 1 比 2。中国队中锋建安深入门前抢射破门,球迷们似乎看到了发生奇迹的可能。首节比赛读秒阶段,中国队门将史密斯在一次扑救中意外拉伤大腿,只得离开赛场。比赛的天平瞬间倒向了实力和经验更加丰富的加拿大队。中国队士气受挫,未能完成「翻山计划」。

4 场激战进 4 球,荡气回肠的瞬间,令人惋惜的画面,中国男队的冬奥会历史性亮相在各种意犹未尽中收场。一名随队征战的官员说:「冰球比赛由很多环节构成。在北京赛场,我们还没有攒够创造奇迹的底气和运气。」

就在中国队即将退场的时刻,电视转播解说员一口气念出六七个球员的名字:「记住这些球员的名字,他们是 6 号陈梓蒙、33 号韩鹏飞……这些球员不是球队主力,出场亮相的机会不多。希望大家认识他们,知道这些可以写入中国冰球历史的人物。」

拉开序幕

北京冬奥会是最近 24 年来第三次在东亚城市举办的冬奥会。此前,日本队和韩国队作为东道主都参加了世界顶级水准的冬奥冰球赛。北京浩泰冰球俱乐部创始人张远认为:「我们这次的表现比日韩强,他们男女队参加小组赛一场都没有赢过。」在竞技层面,中国冰球队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张远强调,这次比赛应该让国人破除「中国人体质吃亏,不适合打冰球」的观念。十几年前,张远在北京开创了私人青训俱乐部,立志要用突破传统的模式培养出一批顶级冰球选手。他说:「这些年,我一直跟周围的人辩论,中国冰球不是人种不行,而是训练模式不行。虽然我们的球员身体对抗没有优势,但是灵活性更好,完全能达到世界水准。国家队的王泰勒等人个子不高,但是在场上滑起来一点都不吃亏。」

持相近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女队想在世界顶级舞台站稳脚跟,需要尽快找到一套对抗欧洲球队的打法套路。

担任冬奥会男子冰球赛技术官员的高寅峰见证了中国男队的所有比赛。他曾经是国家青年队的球员,昔日队友的出色表现令他激动不已。冷静下来后,他的心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冰球未来的疑问。他表示:「冰球想发展好,必须有大众基础。国内优秀高校的大门能为冰球运动员打开吗?这一条不解决,孩子们练到一半就放弃了。」疫情出现这两年,高寅峰一直负责哈尔滨青年女冰队的训练。他认为,闭门训练,球员很难进步,要尽早建立好的联赛体系。很多专业球员一年只有几场比赛的机会,而且收入特别少,这样下去没有出路。

持续投入资金和资源的昆仑鸿星俱乐部带领精英球员征战世界顶级联赛,是中国冰球进步和亮眼的关键因素。但是展望长远,中国冰球需要有更多力量参与,更广泛的战略布局。高寅峰表示:「搞好体育项目要建立金字塔的模式,把塔的底部建立起来。」

常年关注亚洲冰球职业联赛的张远认为,建立起中日韩球队之间的「三国杀」,是重启中国冰球的正确路径:「俄罗斯大陆联赛水平太高,只有几个尖子球员够得着。次一级的联赛性价比又不太合适。跟东亚两国的对手比赛适合目前中国球员的能力,比赛有悬念,观众对打日韩球队有兴奋点,可以市场化。」

张远曾经多次目睹同年龄段的中国青少年球队被欧美队击垮,他认为这对球员建立信心有极大的损害:「中国孩子与欧美球员发育的时间不一样,纯粹学习西方模式未必合适。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建立符合自己发展模式的联赛。」

与这些业内人士的焦虑相比,常年伏在冰球场陪伴孩子训练的家长们完全沉浸在兴奋里。过去几个周末,遍布北京的几十个冰球场早上 8 点就人满为患。万哥表示:「看到中国冰球的进步,我们这些带着孩子练了好些年的家长特别满意,觉得自己脸上有光。」无论孩子是否继续冰球的道路,这些家长对冰球那种沉淀下来的挚爱都不会改变。万哥说:「十来岁孩子的家长最兴奋,都想坚持下去,加大投入,让孩子打出名堂。有一些家长刚入门,他们和孩子被冬奥的气氛带动起来,觉得自己选对了运动项目。」

一个月前,中国男子冰球队队长叶劲光道出了自己的愿望:20 年后,那些走上世界冰球顶级舞台的中国孩子回忆自己的启蒙时刻,就是看到了中国队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的拼杀。

叶劲光畅想的故事已经在遍布中国的 600 多个冰球场上拉开了序幕。


作者 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