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更多的马拉松

10 月中旬结束的北京马拉松吸引了 30000 名选手参赛,其中绝大部分为业余爱好者。11 月,8 场马拉松将相继在杭州、上海、海口、广州等地举行,马拉松热正以迅勐之势席卷全国各地。中国田径协会官网上,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 公里跑等列入赛历的路跑比赛达到 50 场,平均下来,几乎每周都能迎来一场长跑。
长跑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答案多种多样,但对参与者来说,长跑就是一种生活。
在北京后海,清晨时分,总有一位赤裸着瘦削上身的老人在奔跑。他叫郝庆立,每天都绕后海跑 3 圈。虽然年岁已经不小,可 30 多年来,跑步极少间断,不论寒冬腊月北风唿啸,还是烈日炎炎暑热难耐,他总跑得津津有味。没人关注郝庆立是否跑过马拉松,他似乎也没有过多地在意马拉松,就是那样执着地奔跑着……
简便易行的方式使许多人对长跑情有独钟,它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的是自身肌体,只要具有主观能动性,长跑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唯一需要战胜的是思想的惰性。多少年来,坚持长跑锻炼的人不计其数,对于竞技的渴求也是由来已久。1956 年创办的北京市春节环城赛跑首次赛事就吸引了将近 1500 人参加,由于那时控制比赛规模,连续几十年,人数一般在 2000 人上下,直到 1993 年,参赛运动员一下跃升至 20000 人。虽然这一赛事后来在比赛时间、比赛路线上都发生了变化,但动辄上万人共同奔跑的壮观场景却每年都会在北京呈现。而今,向业余爱好者敞开大门的马拉松成了他们进一步施展的平台,国内举行的每一项路跑赛事必能引来成千上万的长跑大军,名次对于他们无关紧要,而挑战自己更为参赛者看重。
马拉松的诞生具有一定偶然性。当年,在希波战争结束后,受命将胜利喜讯传送回雅典的士兵菲迪皮茨虽是有名的飞毛腿,但他对奔跑的距离并没有概念。尽管菲迪皮茨因跑完 42.195 公里疲劳而死,可那远非人类的极限。
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没有谁能说清楚。过去,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有限,而且大多不对业余选手开放,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许多人不敢奢望挑战自我的机会。现在,只要身体状况允许,而且有勇气、有信心,那么在马拉松赛场一试身手不会存在任何障碍。
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如此频繁,是因为长跑爱好者有进行比赛的需求。反之,马拉松比赛也激发了更多人投身长跑的热情。跑步本身是比较个人化的事,可经过现代通讯工具延展,跑者能在许多人身上找到相似的印迹,传导效应让人始料不及。原本素不相识,甚至远隔千山万水,可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地点做着类似的事情。他们极可能因为跑步而产生共鸣,并在马拉松赛中得以聚集,这是莫大的兴奋。
马拉松作为一种运动形式在国内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接受,并逐渐凝聚成一支庞大的队伍,这种现象值得思考与探寻。马拉松热不是人们单纯地热衷某项运动,而是全民健身由政府推动到全民自觉的实现。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健身需求与日俱增,马拉松热折射出的就是对快乐生活方式的追求。
马拉松的参与者从运动中获得了超出跑步本身的人生感悟,而赛事举办者同样因马拉松而受益——一场赛事使得以往不为人熟知的小城声名鹊起,依托赛事还可推进外埠招商、城建升级、城市名片打造等工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此之多的城市如此密集地「上马」,或多或少会使比赛组织工作存在瑕疵。「北马」2013 年发生的「尿红墙」事件引发了众人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思考,而部分赛事出现的参赛选手猝死同样映衬出亟待完善的环节。个别问题不能掩盖越来越多的人对马拉松的渴望,在这一大背景下,需要更多的马拉松比赛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日本现代小说家村上春树因为长年坚持跑步并参加马拉松而出版了一本名为《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作品。健身带给了他巨大的改变,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与创作态度。他曾表示:「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每年完成一次马拉松。尽管年龄大了,时间也越来越少,但这已经成了我生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马拉松是一种生活,人生也是一场马拉松。多多益善!
作者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