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全运时代的济南奥体中心

作者
作者

第十一届全运会于 2009 年在泉城济南举办,「全民全运」,盛况空前。5 年过去,为十一运兴建的济南市奥体中心赛后场馆利用如何?能否走出场馆赛后利用与运营的创新之路?其实,早在全运会举办之前,这已是当时有关部门谋划的重点。

一支只有 100 名职工的团队,不仅盘活了 30 亿元的体育资产,还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体育赛事;每年接待健身群众超过 70 万人次,成为引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强大引擎。他们创收 1.19 亿元,上缴税费 945 万元,年运行经费约 3600 万元左右,高效率得到充分肯定。

济南市奥体中心总体规划设计呈「三足鼎立」形状,「东荷西柳」的设计布局灵感来自济南的市花市树,拥有 6 万座席体育场、1 万座席体育馆、4000 座席网球馆、4000 座席游泳馆以及 6 万平米中心区平台广场,功能上满足全国运动会和世界单项体育赛事的要求,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是济南市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在大型商演赛事收入和无形资产开发等方面探索出许多经验,逐步形成了多元化运营发展格局,场馆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整体管理运营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虽然服务水平和场馆知名度不断提高,总体效益也值得肯定,但成立于 2008 年 11 月的济南奥体中心是事业单位编制,不得不为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制度发愁,至今仍徘徊在商业开发、市场运作的边缘,迟迟「迈不开腿,甩不动胳膊」,陷入转型时期的困顿与迷茫中。

服务全民健身需求不折扣打造群众满意的健身环境不差钱

建造之初和全运会开办之前,济南市奥体中心就开始考虑全运会后如何保证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5 年来,济南市奥体中心坚持「服务全民健身需求不折扣、打造群众满意的健身环境不差钱」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宗旨,并确立以体育公共服务为主、不搞商业开发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管理理念。中心党委副书记裴长宝说:「全运会后,这里先后开设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笼式足球、斯诺克台球、游泳、潜水、高尔夫练习、器械健身等十余个健身项目,开办了各类培训班和青少年夏令营。全年免费开放全部室外健身场地,主要有 18 片室外篮球场和 4 片健身路径。节假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和比赛,实施体育惠民政策。」

发挥场馆优势从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迈进

裴长宝说:「济南市奥体中心,由一场三馆组成,是为第十届全运会而建。将自身定位于济南东部新城区集商业、体育、文化、休闲为一体的重要城市综合体,通过科学规划,稳步推进运营开发。早在全运会举办之前,我们就已想到赛后的运营问题,所以提前做了很多推广宣传工作和经营预案。赛后,我们围绕体育竞赛及培训、表演、群众性体育活动及文艺演出等大众需求,发挥自身服务保障优势,最大限度向社会开放场馆资源。」

5 年来,济南市奥体中心陆续承办了 U16 亚洲青年女子篮球锦标赛、全国田径锦标赛、全国田径大奖赛、CBA 篮球联赛、乒超联赛,连续举办了 4 届中国跳水明星赛、三届中国业余网球公开赛等。2011 年 9 月举办的伦敦奥运会女子足球项目亚洲区决赛为济南市首次承办的国际 A 级单项体育赛事,宣传和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形象,中心的赛事保障能力得到认可。此外,济南市奥体中心每年还积极承办大型文艺演出、各类汽车试乘试驾、企事业单位运动会和企业年会、啤酒节、风筝节等中小型活动 70 余场。两岸三地一线明星在奥体登场献艺,为市民奉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盛宴,带动了当地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体育场在赛后除了承接一些比赛之外,还承办过王力宏、周杰伦的演唱会等商业演出。

裴长宝介绍说,济南市奥体中心在运营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部门服务运行,场馆服务群众」的内部管理文化,陆续制定了重大事项决策、财务和资产管理以及场馆管护等工作制度,明确「民主集中、公开透明」的管理决策,用制度保障权力运行和办事程序。管理精细化带来场馆整体运行效能的提高和能耗的下降,2012 年奥体中心实际节电率达到 9.45%,供热节能率达到 24.22%。

突破运营难题,需要制度创新

就经营模式、社会评价、运营难题、制约瓶颈和解决之道,记者采访了中心的两位「老兵」体育馆馆长杜佳霖和网球馆馆长刘振龙。

篮球运动员出身的杜佳霖从全运会前来到中心工作,负责体育馆工作一年了。他告诉记者,中心各个场馆是以奥运会标准建设的,体育馆也不例外,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场馆环境。全运会后,体育馆陆续承接了 CBA 篮球联赛、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亚洲比赛,还有学校运动会、大型车展、企业年会、新品发布会。淡季每月承接四五次活动,旺季一个月要承接近 20 次活动。一年中举办活动接近 100 天,每个活动要拿出一两天来布置和恢复场地,可以想象在奥体中心工作有多忙碌。虽然承接正式比赛有国家体育总局拨款支持,但场馆通常并不挣钱,能维持运营就很不错了。除了承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沙狐球比赛之外,还尝试室内制冰,建设滑冰场,开展冬季项目。杜新林说:「室内冰场场地维持成本很高,全年光电费就要 100 多万元,收入仅 40 多万元。另外,室内冰场容易造成屋顶和电子显示屏受潮,仅有 50 万元的维修成本和亏损额度让人不得不放弃了冰上项目的日常运营,只承接一些正式比赛,以节约成本。」

2009 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后,济南市政府对奥体中心三年扶持计划结束,不再拨款,场馆一直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状态。但为推广全民健身,中心所有场馆运营价格非常低。游泳馆规格标准和服务质量很高,24 小时恒温水循环,来这里活动两个小时仅需 25 元,而山东省体育中心游泳馆是每小时 80 元。晚上来打羽毛球一小时只收 30 元。虽然奥体中心离市区有些远,车程大概 20 分钟左右,但场馆设施和服务质量性价比都很高,还是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健身,甚至有健身客户因订不到场地而投诉,也是中心接到的唯一投诉。羽毛球场地冬季一直开放暖气,木地板上面铺着地胶,可防止运动损伤,对健身者起到保护作用。体育馆一冬的取暖费要 200 多万元,可场馆所有的日常运营收入还不到 200 万元。如此高的运营成本,还能坚持低价运营,来自奥体中心始终秉承为全民健身服务的理念。中心还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做足文章,在羽毛球场馆边上增加免费儿童游乐设施,大人、孩子各得其乐。

杜佳霖说,济南市奥体中心经营发展总体良好,拥有相当数量的忠实客户,这与一流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关系密切,也与服务全民健身的决心和投入以及工作人员积极奉献、努力付出有很大关系。中心每一位工作人员延续着全运会期间的热情和干劲,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摸索出了一些运营经验,做出了很多成绩。

网球馆馆长刘振龙全运会前即来到济南市奥体中心工作,在网球馆经营开发上摸索多年,他的主要心得是充分利用网球馆这一平台开发其他效益收入。在来打球的高端人士中进行球友开发,在以服务吸引人和赛事活动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搞赛事冠名、广告位出租、室外场地专属合作银行签约等深度开发。通过举办济南市业余网球比赛和全国业余网球公开赛、中国业余网球白金赛,推广网球运动,给商家提供展位,给客户提供培训。同时,与中网泰尼斯合作签订「快易网球」培训计划,运用专用器材和特殊教学方法,积极连接中小学体育课,目前已在山东师范大学附小两个校区的四年级学生举办网球培训班。网球馆全年培训收入达 70 余万元,票卡收入 40 余万元,加上广告收入,与全年 200 万元的水电、维修、物业等营业支出刚刚持平。

5 年的努力,为网球馆赛后运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同时也与体育馆面临相同的经营难题:场馆运营始终游走、徘徊在商业开发、市场经营的边缘。全运会后,场地和人员投入全民健身服务,导致商业开发和收入上升空间有限,工作人员一直超负荷运转,但事业单位薪酬标准很低。采访期间,身边不时会出现行色匆匆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确很忙,只靠自觉奉献精神和热情来维持运营,难以激发出更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推广健身服务与商业开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此以往,不仅场馆经营难以找到效益增长点,工作人员也会因事务繁重和收入微薄的落差,渐渐失去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 时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