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遭遇伤病潮

作者
作者

坎特、博格巴、迪巴拉、迪玛利亚、若塔、维纳尔杜姆、沃克、里斯·詹姆斯……这是一长串名单,或许还要增加瓦拉内、理查利松等名字。

这些来自法国、阿根廷、葡萄牙、荷兰、英格兰等队的球星,是世界杯冠军球队的中流砥柱,或者是列强中赫赫有名的战将。然而,自 2022-23 赛季开启,几乎每一轮欧洲五大联赛,都会有世界杯成名球星,亦或是众所期盼在世界杯上有所成就的新锐,在赛场上纷纷倒下。

世界杯倒计时不到一个月,缺席者的名单足够排列出好几个世界杯优秀阵容。世界杯之前的最后几轮联赛,类似状况肯定还会延续下去。缺少了这些名字,以及无缘世界杯的意大利、挪威、埃及等队伍,如日中天的哈兰德等只能作壁上观,世界杯的竞技精彩程度会受到多大影响,成了一个无法预估的严肃话题。

很大意义上,世界杯早已不是竞技层面上最高水平的足球竞赛,不过,这种定义只针对每周都跟踪欧洲五大联赛,以足球为生活重要内容的资深球迷。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世界杯的价值依旧无可替代,影响力甚至会进一步提升,透过更新鲜更便捷的传播途径,递送到更广泛的社会人群中去。世界杯让全球球迷每四年狂欢一度,赛场上缺少了这些保证赛事竞技质量的顶尖人才,人们才发现庆典少了很多独特的色彩。

伤病如潮,比过往的世界杯更加凶勐,与其说是足球行业内的挑战,不如说是社会其他领域渗透到足球的涟漪。单独个案似乎无伤大雅,一旦集簇成群,便显得额外可怕。

现在的职业球员,单以每个赛季参加比赛的场次论,未必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多,总在责怪赛事过频过密,在数据上未必完全站得住脚。三十多年来,职业足球赛事的强度、高水平竞赛的集中程度、对胜利者的经济刺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 1986 年世界杯为例,当时各路球员场均跑动距离不过 7000 米,这固然和墨西哥高原地势有关。1990 年意大利世界杯,球员场均跑动距离也不到 8000 米。今天的欧洲五大联赛,一场比赛下来,跑到十一二公里的大有人在,如果跑动距离不上万米,会被认为比赛态度不端正。更详细分解一下,如今五大联赛的场均冲刺跑、顶速折返跑的次数,比 30 年前增加 30% 以上。毫无疑问,这样的改变让球员身体负荷大幅增加。

当然,现在的训练更加科学合理,休息恢复也要比 30 年前更加专业积极,但是人体的进化速度不可能在 30 年间发生本质改变,负荷增大,恢复当然更困难,伤病当然大幅增加。世界杯前这一波伤病潮,有太多肌肉拉伤、腿筋等软组织伤患,其实都是积劳所致。

五大联赛的存在,就是一个足球文化上「欧洲中心论」的集中表象。世界各地的足球人才高度集中于欧洲,甚至不是在崭露头角之后才来到欧洲,像梅西、孙兴慜、马内、热苏斯、普利西奇等,年未弱冠,先在欧洲接受青少年足球精英化训练,才拾阶而上来「打级」。不夸张地说,欧洲集中了世界足球 90% 的人才,五大联赛更是优中选优的精华所在,这自然会营造出五大联赛以及欧冠的最高足球竞技价值,在优才理论的实施下,让顶尖人才高频碰撞,持续提高,也让对抗强度更加激烈,伤病风险增大。

足球是残酷的零和博弈,99% 的参与者都会是理论上的失败者,因为冠军只有一个。各种国际资本在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纷纷寻找各种文化资产来投资,以求取长远的资产安全,足球是他们最容易进入的领域。

比如英超联赛,职业足球背后的资本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对胜利者的奖励也更加丰厚。资本要呈现的是足球更加绚烂、娱乐和诱人的吸引力,支撑这项运动的「演员」们势必要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

这种代价,往往就是他们看似健康年轻,内里却可能不堪重负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