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赛尔:「一带一路」让我来到山东

作者
作者

万里长城,心之向往

在山东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的纳赛尔,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地质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2014 年,纳赛尔第一次来到中国山东,至今已快满 8 年。「来到山东就像回到家一样。」这是纳赛尔内心的真实感受。

纳赛尔来自伊朗西北部的东阿塞拜疆省。他生活的城市有很多的山,夏天炎热,冬天寒冷,但却拥有非常美丽的风景。「我总是记起城郊那些广阔的绿地和山谷,它们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时光。那些美丽与温柔的风景塑造了我平和的心态,减轻了我学业上的压力,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大自然建立联系。」纳赛尔说。

也许是一直对大自然抱有热情与兴趣的原因,纳赛尔想要探索更多开放的领域,并选择了采矿勘探的研究。「在高中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样的专业更适合自己的兴趣、性格以及心智能力。」纳赛尔回忆说。随后,纳赛尔选择就读伊朗萨罕德科技大学,并分别获得采矿勘探工程和石油勘探工程专业的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

在伊朗人的心目中,中国一直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着称。而对于那些在西方和东方之间进行选择,寻求进一步发展的伊朗人来说,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联系一直很重要。大学毕业之后,纳赛尔认为中国更适合自己的未来规划、学术研究发展以及生活方式,于是决定来到中国。

除了在阅读与影视作品中了解中国之外,登上万里长城一直是纳赛尔的心之向往。「那时候我总是在书本和电视中看到长城,真的很想去爬一次。」多年之后,纳赛尔终于踏上中国的土地,有机会目睹长城的风采,「第一眼看到长城,我的脑海中蹦出的第一句话是『这真的是一个奇迹!』」

中国之旅的起点

「在来中国之前,虽然了解了一些关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信息,不过我最终选择了山东青岛,所以这里是我中国之旅的起点。」2014 年,纳赛尔来到位于青岛市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继续攻读,从事地质资源领域的研究。在校期间,纳赛尔学术成绩突出,曾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并发表多篇 scI 论文。同时,作为学校「纳赛尔学习计划」的发起人,他还举办了多期学术论文写作讲座,为许多国际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最终,纳赛尔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纳赛尔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第一次学习中文,也是第一次与中国人交流。「在这里,我除了获得宝贵的博士学位,也收获了非常多的关心与帮助。最初到学校我就受到很好的照顾,在学术方面,学校更是为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与平台,将我培养成为一名研究员,对此我充满感激。」

对于外国人来到中国常常感到头疼的学中文环节,一口流利汉语的纳赛尔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让自己的中文达到一定水平。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你会说中文,是因为你在中国生活。每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我总会说,这样想是不对的,你绝对需要付出努力。」来中国第 8 年,纳赛尔仍然会给自己制定中文学习计划,并通过每天 20 分钟的复习来完成计划。

大多数外国人认为写汉字是学习汉语的瓶颈,许多人因此放弃学习汉语。纳赛尔却有不同意见,「对我来说,学中文最难的部分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不同用法和不同词语的无数个组合。此外,正确的发音也很关键,当你说某事时,你认为发音是正确的,但实际上说的是另一个词,这也是我觉得非常有趣的部分。至于写汉字,我们现在通常都用拼音打字,我认为并不难。」

「国际杰青」的研究领域

2018 年博士毕业后,纳赛尔回到伊朗,短暂的休整之后,他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选择。同年,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公布了 2018~2019 年度第二批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的立项通知,纳赛尔入选。2019 年 2 月,纳赛尔正式受聘于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再次决定来到山东,纳赛尔没有半点犹豫。

平日里,纳赛尔从事油气储层地质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数字岩石技术、深度机器学习方面。对于自己研究的专业,纳赛尔也给出了通俗的解释。

「我研究的领域大概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非常规油气藏,然后是这些储层的地质力学。在钻井和开采过程中,会有相当多的油气聚集在岩石中并流出。在常规油气储层岩石中,孔隙空间占岩石的 5%~50% 左右(虽然没有明显的限制),但在非常规储层中,孔隙度不到 3%。中国的油气藏大多位于非常规岩石中,因此需要进行二次加工,首先在地下形成一些裂缝,将油气聚集在一处,然后将其抽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海洋中的某个地方有 1000 米深的水,下面是由沉积物和岩石组成的海底。海底 300 米以下有一层 45 米厚的可燃冰储层,即『冰 + 天然气』,我们想将其融化,提取天然气用于烹饪或在家中使用。如果将这一层融化,在上述条件下,可能导致地震、浑浊、海啸、海底过度沉降、海底设施地基不稳定、海底滑坡等灾害的形成,还可能导致甲烷释放到大气中。这些环境危害需要适当控制,这就涉及到储层地质力学研究的领域。」纳赛尔说道。

此外,纳赛尔还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他先后应邀参加了在巴黎、德黑兰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主题报告。2017 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协会举办的「地球物理机遇与挑战国际会议」上,他还获得优秀演讲者的称号。2020 年,纳赛尔提出了一种区分非常规储层裂缝的方法和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并研发了一款自动分析可燃冰储层岩石的软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中伊两国交流

除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纳赛尔还非常热衷于中国与伊朗两国的文化与科技交流。

2018 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期间,纳赛尔协助伊朗驻华大使馆,接待了来自伊朗政府的客人,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经济和文化特色以及合作机会。平日里,纳赛尔不断通过国际交流平台向国外的朋友介绍山东。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已有 15 位国际专家申请或者加入了在山东的科技合作项目,80 多名国际学生申请到山东科技大学学习。

目前,纳赛尔还在积极加深两国交流。「我们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建立山东科技大学与伊朗几所大学的能源与采矿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短期与长期的人才交流计划、恢复山东省与胡齐斯坦省的姐妹省关系、建立青岛与阿巴斯港友好城市关系、在青岛上合示范区建立伊朗科技园科技合作办公室、与中国和伊朗的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发地下水资源,以及推进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与伊朗石油工业研究院的合作关系等。」纳赛尔介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纳赛尔每年都会回到伊朗,那里的很多企业和高校会邀请他去介绍中国经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纳赛尔也会主动联系自己熟悉的企业,介绍中国的发展情况。「很多伊朗人在听完我的介绍之后,都认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 wonderland(仙境)!」纳赛尔说道,「另一方面,我也会给在中东国家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讲中东国家能源和文化、生活方面的情况,增进大家的彼此了解。」

来到山东就像回家

「我相信当你在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就会接受当地人的大部分习惯。」纳赛尔说,「对我来说,在山东的这些年,就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我性格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尊重老人,对孩子越来越有耐心,更加注重健康。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是我在山东习惯的事情之一。」

平日里,纳赛尔除了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常常跟不同的人交流。他去青岛的幼儿园跟小朋友一起互动,到初中、高中校园和中学生讨论问题,「我读到大学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中学生对数学、物理、化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不知道学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我尝试用自己的理解跟他们讨论此类问题。」有时候,纳赛尔还跟公交司机交谈,给他们介绍面对外国人时如何更好地交流。「我们常说要为人民服务,但不理解人民,怎么为他们服务呢?跟不同的人交流,了解大家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对我来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纳赛尔的家乡不是沿海城市,到青岛之后,他开启了丰富多彩的「海鲜」经历。「我来到山东最喜欢吃的大概就是海鲜类的食物了,包括鲅鱼、黄鱼、蛤蜊等等。我们学校附近有个人炒蛤蜊特别好吃,大家都叫他『蛤蜊王』,我们常说,想吃蛤蜊就去找『蛤蜊王』!」纳赛尔来到山东养成的另一个习惯便是喝茶,绿茶、枣花茶、茉莉花茶、枸杞、红菊……「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为他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纳赛尔的不断推荐下,2015 年,他的妻子也来到中国。在伊朗从医的她考虑到山东有很多名牌大学,决定在这里继续深造,并主修心血管专业。「我的妻子在山东从事医学工作,她和同事目前正致力于组建中伊联合医学会,这也是两国长期以来比较缺乏的部分,两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肯定与重视。」纳赛尔介绍,「如今,我们都很珍惜在山东的工作机会,并为之自豪。希望今后能够尽自己所能,为山东省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贡献。」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晓娟


作者 杨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