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山东「新秀」登场

作者
因为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的山东“两会”受到了与会代表、委员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所有人关心的是,未来的5年山东将有哪些发展重点,老百姓能得到哪些实惠?带着这些关注,“两会”审议通过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不负重望,提出了。一个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勾画出了一个经济文化强省的未来前景——到“十二五”末,全省生产总值将突破6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将成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的省份,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省份。
GDP“降速”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去年达到39416.2亿元,位居全国三甲行列。在全国对山东经济的攀升予以更高期望之时,山东GDP却突然减速。
“十二五”的5年,山东省GDP增速将从“十一五”期间的13.1%下调为9%。《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注重淡化增速观念,引导强化转型意识,突出明确效益导向。在产业发展上,强调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的效益导向,促进结构调整与财源建设有机结合。在资源环境上,明确提出转变利用方式,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存‘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不再过度追求GDP增长幅度,而是致力于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打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解释说,确定9%的GDP增长目标,综合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方面,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调整结构创造宽松环境,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率先主动‘降速’获中央首肯。”山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张超超介绍说。存去年年底的全国“十二五”规划工作会议上,不少省市提出了保持GDP继续高速增长的目标。山东省则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主动“降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张超超表示,这一目标的提出。经过了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慎重考虑,是在综合了未来5年山东的资源环境可承载力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做出的决定。“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淡化GDP增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经济发展成果最终惠及到全省人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上,强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收入与发展同步
与调低GDP增长速度相对比,山东提高了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未来5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年均增长10%,这在山东省历次中长期规划中预期增速是最高的。”姜大明说,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既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也顺应了广大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实现这一目标是不容易的,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2010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46元和6990元。“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争取农民收入的增幅更高一些,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十二五”规划纲要还全面规划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等内容。
提高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的决策得到了代表、委员的热烈响应。山东省政协委员宋传杰说:“普通老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政府提出的这一调整社会财富分配的措施令1人鼓舞,反映出政府的执政思路更加以人为本。调低GDP增速,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目标的重要举措。”
而为保证完成收入与发展同步的目标,山东省确定了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思路。“经济增长是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如果经济都不增长了,居民收入就成了无源之水。”张超超表示,虽然“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制定了GDP增速9%的目标,“但我们希望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服务业提质增量
调低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需要有科学的产业结构。山东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1:54.3:36.6调整为7:48:45。
“山东的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要低6个百分点。服务业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短板’。”张超超表示,为此山东提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力争2015年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实现跨越发展。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山东将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一是突出发展重点。编制实施服务业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四大载体”建设。增强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投资和管理咨询、现代物流、信息服務业。大力推进金融产业化发展,促进产融结合,加强金融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加快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抓好旅游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区,进一步提升“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巩固和强化旅游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二是加快非核心业务剥离。推进主体企业与剥离企业理顺资产、财务、劳动者报酬等关系,促进主体企业做专做强、剥离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山东省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30条政策,完善服务业绩效考核机制。组织好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部分市、城区和园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山东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5年。全省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95亿和3万亿,2010年达到39416.2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D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山东大力进行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创意山东计划,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3Q亿元,是2005年的2.4倍。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省博物馆新馆和省档案馆新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任务基本完成。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山东省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纲要》系统规划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要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强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明山东。
突出绿色发展模式
“‘十二五’期间绿色发展模式要基本形成。”这是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庄严承诺。围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山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和低碳发展。一要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实施系列绿化工程,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生态产业,到2015年新增造林面积66.7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二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强化结构性减排,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切实搞好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加快构建环境安全体系。三要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努力提高土地、能源、水和原材料等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节约型社会。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到2015年,主要河流、湖泊和水库水质消除劣五类,主要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全省城市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全省17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让山东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加清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姜大明说出了山东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
编辑/杜启洪
作者 田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