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让油画在阳光里萌芽

作者
提起油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代表后印象派的梵高《自画像》等西方名家的作品不自觉地浮现在脑海中。油画为西洋画的代表,自15世纪至今都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1581年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到中国后,油画这一色彩丰富、极具立体质感的画种,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开始生根发芽。刘敏,便是一位用油画来表现生活和内心情感的画家。他巧妙地运用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并结合中国传统的作画内容,创作出独特的一系列写实派作品。而他如阳光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解读。
刘敏初识绘画,源自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时刘敏还在上初中,他绘制的墙报偶然问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绘画的萌芽也由此而生。后来,一位出众的教美术的年轻男老师让刘敏印象深刻。他在专业上的造诣,让本来就对绘画充满浓厚兴趣的刘敏深深崇拜。
如果说伯乐的赏识成就了千里马,那么这位美术老师或许就是带领刘敏走上绘画道路的伯乐。老师看出了刘敏对绘画的浓厚兴趣,经常亲自指导培养。后来,刘敏到了另一所中学,“凭着这一点蒙人的特长混进了课余美术班”,并意想不到地以一幅临摩的当时很火的泥塑《收租院》中骨瘦如柴的长工,而获得全市中学生美术作品一等奖的荣誉。“天哪,竟然有这等好事!”一个关于画家的梦想在刘敏心中发芽壮大。
等到刘敏高中毕业时,怀揣着对绘画的热忱和梦想,他当了下乡知青。随后他又进入了专业剧团,担任戏剧的舞美设计师和绘制工作。而在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求学经历,让刘敏真正地走上了绘画之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作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结合写实的手法去表现所绘对象,“用绘画最常见的语言表现真实,用最朴实的画风表现情感”。
毕业后,他来到山东大学。凭借着几十年的绘画功底和对于学校生活的近距离接触,他将山东大学的人物、景色用油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我只是山大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只想通过我的笔触抒发对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的情感。”说起这次以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油画山大”为主题的个人作品展,刘敏深有感怀。
他坦诚,自己在山大生活,工作了几十年,对这里他是充满感情的,“若只有娴熟的技巧,心中没有感恩没有情感,这些作品是画不出来的”。刘敏着眼于对平凡事物的描画中,山大的片小树林,校园内幽静的一条道路,亦或是在山大上课的学生……他潜心观察积累了10年,才绘下这些作品。
“這些作品,大部分是对于山东大学环境的生动而真实的再现,也有山大师生的风采撷英。这些景物,从青岛曾经的老校园到待建的青岛校区,虬枝翠叶,山色湖光,通幽曲径,嶙岣门墙,虽然表现的是宁静的瞬间,但却在默默诉说着山东大学曲折而光辉的历程。至于这些作品所描摹的人物,或深邃,或青春,神采盎然,一种勃勃生气贯穿其间。中国画是讲‘寄托’、讲‘意’的,画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侵染着作者的感情。’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教授王培元这样评价刘敏的作品。
有时观察一年多,或许动笔也就半个月足矣。”感情的积累是刘敏创作的源泉。他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在作品当中。“我喜欢在阳光下快乐、健康的生活。这些作品中我大多选择了春、夏,秋三季分早、中,晚细致观察。而对于冬季,则用笔较少。”
“让油画在阳光里萌芽!”刘敏用最简单的色彩组合,融入专业技巧、人生历练,世界观和艺术素养,通过油画的表现形式,抒发了他对山大的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和对绘画的无尽追求。
刘敏说,展览结束后他会把这次展览中所有的校园风景作品捐赠给学校收藏。或许在有些人眼中,这是一个愚蠢的做法。但是刘敏并不这样想。他一家人都在山大生活,工作,希望通过他的微薄之力为山大做点贡献,把自己认为最美好的带给大家。
刘敏,山东省济宁市人,擅长油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山东省高校首届新闻硕士研究生班结业。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副编审,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学会理事。70年代在济宁京剧团任舞美设计师期间,为50余台戏剧进行了舞美设计和绘制。80年代初起,在电视剧《鲁智深》、《李逵》、《王德理》、《孔丘》、《刘连仁》、《母亲》等近百部集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
作者 姜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