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天性」比专业更重要

作者
作者

  在三场半决赛中与白淑湘一同担任评委监审的中国舞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少将刘敏,对于荷花奖的校园舞蹈大赛拥有自己的评审标准,而她提出的“校园舞蹈大赛应该鼓励契合孩子年龄和天性的舞蹈,而不必一味追求专业技巧水准”的观点,也成为本届大赛上的热门议题。
  辽宁文化艺术学校进入决赛的群舞《一条大河》得到了刘敏的肯定,原因很简单:“它完全是以青年人自己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一个革命的主题,也许这些年轻人所展现的舞蹈技巧并不完美,但它同样具有一种清新的美。”
  这正是刘敏的舞蹈观:“我们并不需要这些年轻的舞蹈者一定要把腿踢得很高、很直,如果一定要追求技巧的极至的话,你完全不需要来参加这个比赛,只要去参加‘桃李杯’就好了。在校园舞蹈大赛上,所要做的就是发挥与你的年龄相契台的理解力和天性。”刘敏不建议让这些太过年轻的演员们去表现那些超越他们理解力的舞蹈作品, “他们会因为不能够理解作品,而只是流于对肢体语言的外在模仿,这显然不是校园舞蹈大赛想要的结果。
  刘敏认为,学舞大体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是模仿;第二阶段从肢体形态上升到一种肢体语言;第三阶段,则从肢体语言提升到一种与自身阅历经验相结合的文化层面。要完成这三个阶段的蜕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于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只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如果强加给他一个无法理解的环境,反而不利于成长。
  刘敏提到美国杨伯翰大学舞蹈团,她认为,那些跳舞的孩子所展现出的肢体语言其实是不能算作完全专业的,但是恰恰是这份非专业感,还有一些傻气和天真的表情,让人感觉到他们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那就是一个“真”字。而这正是刘敏所一再倡导的“业余范儿”。“他们所传达的是他們的年龄所应有的生活感受和体味。这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业余’的就不要去刻意模仿专业的,业余也可以很有范儿。”


作者 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