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脑让:「文化危机」了吗?

作者
作者

  “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不知美国《洛杉矶时报》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也不知该报引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2072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准不准确,反正,我觉得这是小题大做,甚至是无病呻吟。
  的确,许多年前,就有人担忧,将来科技发达了,人不用走路了,不用劳动了,也不用动脑子了,人类是不是要退化?一直退化成了废物。而现在,私家车遍地开花,机械手代替了生产线上的繁重劳动,计算机系统的演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N个数字,那么,谁看到了不会走路的人?谁看到了不会劳动的人?谁又看到了不会动脑子的人?
  所以说,《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上述命题,是个伪命题,结论自然也是荒唐的。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结构的总体特点是象形,其读音需借助古希腊字母拼出。中国人学中国字,是从小练就的“童子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是与书本上的“方块字”打交道,至于手机发短信用拼音,拼出的也是中国汉字,需要发短信者识别、选择。而识别、选择,就是大脑对汉字的直觉认识,只要识别和选择正确,就说明汉字一笔一画在发短信者脑子里清清楚楚,根本没有任何障碍。会用拼音发短信者,拿起笔来写汉字应该没有困难。
  至于电脑打汉字,输入法主要为两种,一是五笔字型,二是各种拼音法。五笔字型就是根据汉字的笔画输入的,与手写汉字基本相同,拼音法与手机发短信一样,就不多说了。值得强调的是,电脑输入汉字,是科技的重大进步,彻底解决了手写汉字的若干不便,如修改、储存、复制等等。
  手机和电脑,都是科技发展的成果,只能给人类带来文化的丰富性,比如:如今盛行的手机短信的“吉祥语”、“祝福词”、“手机读报”。“手机小说”甚至“手机上网”等等;而电脑更是如此,不仅写字,而且还可以排版、发电邮、浏览新闻和看视频等等。这就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靠得是高科技,高科技靠得是人操作,人操作靠得是不断学习,深入开发大脑功能,如此这般,怎么能说是“文化危机”呢?
  提笔忘字者,不仅手写困难,就是发短信和电脑敲字也困难。因为提笔忘字,忘了这字怎么写了,如何发短信?如何在键盘上敲出此字?只有熟识汉字者,才能毫无障碍地运用手机和电脑。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使用了打字机,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用打字机写出了举世闻名的《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家喻户晓的作品,白求恩医生当年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也是用打字机写信、写报告、写诊断书,近一百年过去了,难道欧美国家的人都提笔忘字了吗?难道他们的文化发生危机了吗?
  当然,如果说原本写字就不好看,如果长期便用电脑敲字,手功得不到锻炼,几年几十年后,写字依然不好看,这是事实;倘若一辈子只用手写字,有可能字越写越好看,这也是事实。但瑕不掩玉,毕竟,高科技的手机和电脑,带给人们的是通讯和书写的空前便利和解放。
  因为汉字有象形的特质,书写汉字,就可以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因此,中国的艺术门类里,就有了书法,就有了书法家。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看中国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如同看画,仅此而已。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人必须人人都是书法家,必须天天练习写汉字。退回三十年,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手写汉字时,也没见着出了多少书法家。而现在的书法家们,能够熟練使用手机和电脑者,不乏其人,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痴迷。
  《中国青年报》所做的调查结果,说“2072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这个“困难”,表达的意思似乎有些含混。以我为例,长期从事文字工作,长期使用电脑打字,倘若再用笔在方格稿纸上写文章,也能流利地写,也不会提笔忘字,但因为书写方式变了,总感到别扭,严重了,还能影响思维。这也是一种“困难”,如果是这种困难,窃以为,这仅仅是习惯问题,就像多年不骑自行车了,又要骑,跑起来总是歪歪扭扭,跑上一段路程自然就会好的。不必担心,人的大脑神经中,具备修复功能。
  《洛杉矶时报》这种想当然的报道很正常,就像所有新闻媒体一样,话不惊人死不休。倒是这种报道居然“激起”国人的“千层浪”却很不正常。不知为何,近年来,国人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吹毛求疵。日前,有位教授要求中学课本剔除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背影》,理由是朱自清的父亲翻越火车月台是违反交通规则。这自然也在国人中“激起了千层浪”,有赞成者,也有不赞成者,众说纷纭。我看了这则报道后,哑然失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危机”。倘若有可能,我应该用手机给这位“教授”发则短信,要不就用电脑给他敲一封邮件,说:“中国文化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作者 高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