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干爹不好当

皇帝的干爹好不好当?这可是个高危行业,收益虽高,风险也高。
在古代,帝王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声称受命于天,但有一种人的身份较为特殊,这就是叫“伸父”的人。
这些人本也是大臣,可因某种机缘,被帝王认作干爹——他们或是扶植帝王登基的功臣,或是帝王的授业老师,或是权倾朝野、执掌军队的名臣将帅。反正,他们是当时帝王的父辈、师傅。
最早成名的仲父是春秋齐国的管仲。他辅佐齐桓公九台诸侯,尊王攘夷,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无愧为最出色的干爹。后来的诸葛亮等,也以有管仲之才而自豪。
三国时,有一位仲父,是东吴的张昭。《三国演义》把张昭写得比较损,诸葛亮舌战群儒,张昭作为江东才俊的首席代表,相当狼狈地败了。其实,历史上的张昭颇有谋略,相当能干,他将东吴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孙策器重张昭,死时将孙权托付给他。张昭尽力辅佐孙权。孙氏兄弟都非常尊重张昭,连《三国演义》也不得不写上“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西周初年的姜子牙,被周武王亲切地称为“尚父”;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被后主刘禅称为“相父”,他们的干爹角色扮演得很成功。
下面这几位就不同了:秦国“仲父”吕不韦。他原是一位商人,投机政治,发现了著名的“奇货可居”的秘密。他谨慎执著地实施政商策略,丰厚利润与政治成果两手抓,一跃成为大秦的相国。
赢政,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可能从小就对吕不韦和他母亲的神秘关系非常反感,当吕不韦位集人臣、权倾天下时,他不得不表面认可这个仲父,一旦親政,决意废掉这个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干爹。最终,商人干爹斗不过政治家赢政,吕不韦被毒死了,成为干爹行当里命运最悲惨的一位。
清初多尔衮的命运大抵如此。
当然,跟吕不韦比起来,多尔衮结局还算是好一些,他毕竟是死后才被秋后算账的。
还有一位跟多尔衮同病相怜。张居正,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23岁考中进士,48岁成为内阁首辅,辅佐10岁的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在担任首辅的10年内,他任用谭纶、戚继光等将领巩固边防,以“封贡通市”之法改善蒙汉关系,以考成法考核官吏提高办事效率,以一条鞭法改革税制,使得万历以来主圣时清,吏治勤廉,国富兵强,四境宾服,被公认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请看清楚,没有“之一”)。
然而,在他死后几个月,就遭到自上而下铺天盖地的批判否定。死后第二年,明神宗就诏夺其上柱国封号和“文忠”赐谥。是年5月,张宅被抄,10余人被活活饿死,长子自杀,三子投井,仅留空宅一座,田地10顷,作为其八旬老母的赡养之资。
管仲与张居正,都有过人的才能、杰出的贡献。生前都轰轰烈烈,死后却迥然不同。这到底为什么?
第一条,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第二条,如果你还不明白,请重复阅读第一条。吕不韦和多尔衮下场就是这一政治潜规则所导致的结果。范增计策不被项羽接受,最后病死,张昭提前退休,还能得孙权素服吊唁,也跟此潜规则有关。只有大智者姜尚、管仲能与有为的君王相得益彰,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说到底,皇帝的干爹是个技术活,没有金刚钻,千万别揽这瓷器活。
作者 邱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