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用当代表达传递历史自觉

作者
作者

历史自觉,既包含对历史运行规律的深刻领悟,也包含建立在深刻领悟基础上形成的强烈历史使命感。肩负这样高深的「自觉」在大众文化的土壤中播种,能否结出符合观众口味的硕果?由湖南卫视、芒果 TV 联合出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给出了响亮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答案。这是一部影像版的中国通史,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依赖史料展现和采访分析的模式,在从西周末年直至民国的大历史层面,采用线性编年体叙事,在每个朝代、每个历史时期的断代史层面,采用人物群像式的戏剧结构,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发展史、民族融合史,以纪录片之姿实现了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的艺术震撼力,和涤荡内心、醍醐灌顶的艺术感召力。该片宏观叙事一板一眼力求真实,微观叙事合理想象以情动人,做到了尊重历史,尊重艺术,尊重观众,尤其是背靠芒果台这棵大树,获得无数年轻观众的认可,该片的成功更显得意义深远。

影像表达几乎是当代文化最具群众接受度的输出方式,从制作精良的角度,纪录片《中国》用意象叠出的场景搬演、诗意留白的故事讲述、壮美多姿的自然风光、细腻真切的角色出演,带给观众奇妙的穿越之感,让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不再遥不可及。从思想和艺术的角度,该片从「人」入手,选取每个时代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凸显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与坎坷的奋斗经历,看似放大了历史的偶然性,通看全片之后,你却能从每一个龃龉独行、夙夜为公、奋起抗争的故事中看到中华民族的共性。滥觞于孔子的「有教无类」让教育走下庙堂,走入乡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拥有思考的能力,才让探问天地人生的奥义,成为历代中国有识之士的一种自觉。此后以儒家为代表的各派学说不断发展壮大,各领风骚,直至科举制的最终形成,各民族的意识形态无不最终融入中华文化的大熔炉。一代代各族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虽九死而尤未悔,穷则独善其身,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这一切缔造了大一统文明型国家坚实的思想源流和发展基础,甚至可以说筑就了东西方社会不同走向的历史车轨,中国成为一个不依赖于宗教信仰,以血缘宗亲为纽带,坚守民本思想的世俗大国。

该片对历史人物的描摹堪称成功,颇学得几分《史记》纪传体通史的真经,丝绸之路上无畏的探险者班超,促进南北方文明深度融合的王导,勇于变革的鲜卑族皇帝拓跋宏,关陇集团承前启后的领袖宇文泰……

跟随该片跨越历史长河,观众会自发感受到中华民族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鲁迅先生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可以说,为理想而生,救民于水火,为信仰奔走唿号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春秋战国开始,矢志不渝地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车轮,他们不是一个人,却有共同的人格操守,他们不属于同一个朝代,却有相同的精神追求。该片用一个个中国人的故事,振聋发聩地回答了「中华文明如何成为两千多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一世界之问,回应了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和西方世界究竟区别在哪里的时代之惑。

这种从「人」入手的表达方式深度契合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当每一个不平凡的生命以「我」的姿态在历史舞台进击,无论成败,都是一个古代版璀璨的中国梦,照耀到今天,无需煽情就感人至深,无需说教就深入人心。打通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使命担当的精神血脉,纪录片《中国》可以期待。


作者 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