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业变成大有可为的天地

作者
作者

Tuming Rural Area into a

Vast World of Great Prospects

An Interpretation of "Zhucheng Mode" of the "Three Modes"

诸城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创造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区化等一系列享誉全国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诸城市的农业农村工作给了高度评价,2018 年 3 月 8 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再次对农村改革发展的「诸城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历经五个阶段,「诸城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在党中央和山东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诸城历届市委、市政府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勇于探索,推动「诸城模式」持续创新发展。

第一阶段,推行「农村大包干」。1979 年到 1984 年,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开展商品经济大合唱。1984 年到 1987 年,农村商品生产开始起步,农民面临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各行业各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为此,诸城市组织开展了商品经济大合唱,引导各部门各单位牢固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兴衰」的思想,诸城市成立了农技、农机、畜牧、经管、林果、蔬菜、种子等服务中心,包乡镇、包项目,层层落实服务责任制;乡镇一级,发挥上联各行各业、下联千家万户的优势,配套了相应的服务机构;村一级,以村经济联合社为依托,成立了农业机械、水利灌溉、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小组,为农业生产开展统一服务。诸城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为发展农村商品牛产搞服务的局面,加快了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步伐。1987 年 6 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诸城召开现场会,推广商品经济大合唱的经验。国内主要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都做了报道。

第三阶段,推行贸工农一体化。1987 年到 1992 年,为解决城乡经济分割,生产、加工、流通脱节,农民盲目生产、企业被动流通,农产品「买难」「卖难」交替发生,生产经常波动等问题,诸城市推行了贸工农一体化。主要运行方式是,加上经营企业把腿延伸到农村,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与农户签订合同,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扶持生产,培植货源,组织加工、商贸部门一起,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农户按合同进行定向生产,定时定量交售产品;经济技术部门积极参与服务;行政综合管理部门搞好宏观管理和协调指导,形成一种宏观指导下的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探索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建立起较高层次的大农业系列服务体系。1990 年 7 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诸城召开全省农村工作座谈会,推广贸工农一体化的经验。国内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做了报道。

第四阶段,实施农业产业化。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诸城市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结构、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培育主体、规范管理。为此,对贸工农一体化的做法进行总结完善,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基本做法是,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领导方式,像抓现代工业那样抓农村经济,依据市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划分经济布局,狠抓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格局,把传统农业纳入系列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轨道。1999 年,全同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在诸城召开,国内主要新闻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做了报道。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发端于诸城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阶段,推行农村社区化。从 2007 年以来,适应农村基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诸城市推行农村社区服务与建设,完善农村社区组织建设,规划建设 208 个农村社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村一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诸城模式」。深化农村社区化发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依法按程序撤销全部行政村,以农村社区为单元,依法选举产生了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和其他配套组织,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白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的区域化基层组织建设新体系,实现了以行政村为单元的传统社会管理向以社区为单元的现代社会管理转变。被命名为首批「伞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伞覆盖示范单位」。2008 年 5 月 8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诸城视察,对相关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于 2009 年 11 月 20 日给诸城市委回信,希望继续「积极探索实践,创造新鲜经验」。

「诸城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梯次递进、持续发展的过程,足诸城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勇于改革、不懈探索、接续奋斗的结果。

诸城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肯定「诸城模式」为动力,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坚定扛起创新提升「诸城模式」使命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当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排头兵,不断赋予「诸城模式」新内涵、新标准、新要求。

坚持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诸城模式」新发展

诸城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振兴「诸城模式」新发展。

诸城市坚持示范带动、科技引领,依托农林科技孵化器组培脱毒育苗,打造高端果茶种苗核心生产区,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替代行动,推动种植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和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型。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作物,建设提升一批高标准出园综合体和农业示范基地,培强做大苹果、大樱桃、榛子、茶叶、中草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从 2017 年开始,每年新增高效经济作物面积 10 万亩以上,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685 个,占地 22.9 万亩,千亩以上农业园区 34 个,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2 个,培育提升农民合作社 2671 家、家庭农场 1706 家,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深化打造畜牧业联合体,提升产品美誉度和竞争力,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推广仙坛肉鸡「拎包入驻」、新希望六和生猪「放养、代养」等合同式养殖,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建成浙江大学一诸城高晶质肉研究中心,制定出台高品质肉类标准和牛产规范,抢占行业制高点。打造肉鸡产业联盟和生猪产业联盟,发挥联盟纽带作用,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市场、利益、风险等领域共享,引导联盟会员抓住发展新机遇,实现更好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产业集群成功人选省首批「雁阵型」产业集群。大力推广「菜畜沼」「果畜沼」「果菌肥」等种养循环模式,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推广。2020 年,全国现代畜牧业推进会议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在诸城召开,「畜牧业绿色转型发展」经验人选山东省地方改革案例。

创新推行「大区域多主体」「大园区小农场」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资产入股,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三产融合产销一体,促进农民增收。通过「龙头 + 基地」「龙头 + 合作社 + 农户」等方式,探索服务订单式精准种植模式,加快食品产业向高端化、融合化、品牌化转型,推动企业由加工型迈向「生产 + 服务」型。诸城市形成了年加工玉米淀粉 160 万吨、肉鸡 1.2 亿只、生猪 650 万头、瓜菜 90 万吨、粮油 800 万吨的生产能力,90% 的农产品得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坚持培育新动能,激发乡村振兴「诸城模式」新动力

诸城市把培育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点,通过运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乡村振兴「诸城模式」新动力。

诸城市出台《诸城市关于鼓励引导城乡工商资本下乡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引导工商资本、龙头企业下乡「二次创业」,实行零距离服务包靠。日前该市 180 多家工商企业下乡增上新项日,建成华山榛业、竹山生态谷、匠心谷等一批多业态、多功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各类农业园区 114 个。

把「双招双引」作为重要抓手,成功引进仙坛股份亿只肉鸡产业牛态、新希望六和 200 万头生猪种养一体化等大项日,发展起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126 家,其中国家级 4 家、省级 14 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近 600 家。创新推行「产业联盟 + 龙头企业 + 特色园区 + 种养农户」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推进从种苗、种养到加工、销售全链条升级,加快产业链重构,打造起肉鸡、生猪、食材、榛子、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从种养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惠发公司联合佳士博、华宝、鼎泰盛等食品机械及加工企业组建食材联合体,建设润农供应链及共享工厂将入驻企业原料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食材需求。

实施「农业 +」融合发展计划。诸城市加快—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种养 + 文旅」产业,规划建设了诸城雪松恐龙探索王国、常山东坡文化园、竹山生态谷、野生动物同等重点旅游项目,发展精品旅游路线 11 条,培育 3 个全省休闲循环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发展到 1000 多家。加快「农业 + 电商」进程,依托电商创业园、电商产业带、农村淘宝等平台,诸城绿茶、花卉苗木等农产品实现网上大宗交易,规模以上企业电商普及率达到 80%。

坚持链条提升,探索乡村振兴「诸城模式」新路径

诸城市把链条提升作为产业发展重点,通过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乡村振兴「诸城模式」新路径。

种植业「禾融路径」。创新实施「国有企业投资、社区公司组织、农户按揭经营」模式。实施万亩高端优质果品项目,由禾融集团统筹负责融资建园、育苗农资、技术服务、仓储运输、品牌市场等链条环节。社区公司负责组织村民流转土地入股园区,并提供规模化统一管理服务。

养殖业「仙坛路径」。探索构建「首尾相望、抱团合作,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设立启辰专项基金,引进实施仙坛投资 30 亿元亿只肉鸡产业生态项目,建设涵盖种苗、孵化、养殖、饲料、食品等多板块肉鸡伞产业链项目。其中建设智能化鸡舍 730 栎,并提供全程技术管理服务,企业建设服务、保价收购,农户「拎包入住」「拎包养殖」,每栋鸡舍年出栏肉鸡 18 万只,企业按每只 2 元「共享价」兑现,农户收入可达 30 多万元。

食品加工业「健康食材供应链路径」。依托「产业联盟 + 龙头企业 + 生产同区 + 种养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惠发公司建设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推行中央厨房团餐定制模式,通过研究市场消费大数据,重构农业生产消费链条,搭建起健康食材供应链平台,实现消费驱动、创新供给。通过串联物流、加工、服务三个模块,从上游打造订单式生态农业,中游控制食品流通安全、标准化物流配送,到下游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营养配餐。线卜大数据,线下产业链,种养源头到餐饮终端得到了有效把控,真正实现从田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构建起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的智慧农业模式,有效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布局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提升基层治理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振兴「诸城模式」新农村

诸城市把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充分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推动网格管理无盲点、问题排查无遗漏、社区服务无缝隙,有效防范风险、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诸城市创新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网格化治理服务的意见》,树立服务向社区聚集、治理向网格聚焦的理念,推动党的工作落到支部、治理工作沉到网格、服务工作送到居户,构建网格划分、人员配备、工作运行、上下联动、信息支撑「五项工作机制」,为诸城市高质量发展营造安伞稳定社会环境。

诸城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服务,按照「界定清晰、规模适度、任务相当、方便管理、无缝覆盖、相对稳定」的原则,将该市 259 个社区细化为 1690 个网格,采取单独建立、就近联建的方式,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网格分为居民小区网格和专属网格两大类。对各网格实行统一编码、地图标识,做到无缝衔接。在原有的社区党委下,设立了更基层的「网格党支部」,每一个「网格党支部」覆盖一个自然村或城市居民小区。所有的网格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覆盖诸城市的「一张网」,一网统筹城乡社区网格治理服务。

聚焦组织力提升,加强支部班子建设;聚焦引领力提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聚焦服务力提升,调整优化社区功能;聚焦凝聚力提升,增强协同共治水平。积极推进以「1+3」社会治理体系、扫黑除恶「诸城战役」、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平安诸城建设,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雪亮工程「三位一体」社会治理系统,全市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 10.7%。乡村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实施新时代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工程,建成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了乔庄、大源等 40 个「三区」共建共享示范区。7 个社区列入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社区,蔡家沟艺术试验场获省文化创新奖;建设打造了 18 个示范片区,常山片区人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示范片区创建起势良好。

(本文图片均由诸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Zhucheng is a favoredplace for innovation andentrepreneurship. Since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t has created a series of well-known experience such as thejoint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economy, the integration of trade,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he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reform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ruralcommunity.

"Zhucheng mode" is an epitomeof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in the past over 40 years since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is aprocess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and progressive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 It is the result ofthe people's courageous reform,unremitting exploration, andcontinuous efforts under theleadership of the successive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ofZhucheng.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nd rural community, Zhuchenghas firmly shouldered the missionof innovating and upgrading the"Zhucheng mode" and carried outbol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ogive new connotations, standardsand requirements to the "Zhuchengmode" by taking the lead in settingup a Qilu Exemplary Mode in ruralrevitalization.


作者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