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沂水间的「第一书记情」






春意渐退,夏光乍现。行走在费县薛庄镇的乡间路上,抬眼望去,草木葱茏,一片接一片的板栗树铺满了山野,挨挨挤挤的叶子在风中似波荡漾,呈现出「接天栗叶无穷碧」的壮观和充满希望的勃勃生机。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何凭借丰富的农产品变身为「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西瓜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又如何从革命老区发展成着名的红色旅游地?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薛庄镇,探寻 4 位第一书记在沂蒙精神的激励与引领下,通过奋斗和实干成为乡村振兴「当家人」的故事。
用心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栗子花开时节,漫山遍野都是迷人的景色,香气扑鼻。」说话的是薛庄镇青山峪村第一书记孙永东。望着满眼葱翠,他在言谈举止间不经意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2019 年 4 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选派潘勇毅、孙永东、白光博、周世富 4 人组成工作队来到费县薛庄镇,对马头崖村、青山峪村、石岚村、薛庄社区开展帮包工作。2 年时光虽然不长,但是 4 人已经跟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他们心中,这片蒙山沂水早已他乡变故乡,而这里也深深地镌刻下他们的奋斗「足迹」和实干「印记」。
马头崖村第一书记潘勇毅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工作,他介绍,工作队刚来时,4 个村均属于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及市库区贫困村,普遍存在村集体增收途径单一、文化和旅游资源转化为收益缺乏有效方式等问题,急需通过抓党建强根基、用好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乡村整体提升。「既然来了就要扎根基层、尽职尽责,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答卷。」
潘勇毅口中的「用心用情用力」并不只是嘴上说说,一组组数据是他们行动的最直接证明。记者在石岚村第一书记白光博的办公电脑里,看到工作队一份长达 230 页、6 万余字的工作纪实,从最初的工作思路到每一项详细的工作规划,再到硕果累累的工作成效,逐条逐项、清楚明了。工作队累计协调各类资金 6300 余万元,帮包村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入户走访累计 1200 余人次,发放村庄发展调查表 1000 余份;实施引水灌溉、塘坝加固、危桥改造等工程 7 个;硬化、拓宽村内主要街道和通户道路 7.5 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 1700 余盏……
冰冷的数字因工作队艰辛的付出而有了温度,温暖着薛庄镇 4 个帮包村的村民们。如今,马头崖村、青山峪村、石岚村、薛庄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019 年、2020 年无新识别贫困户及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进村里就像走进美丽的画里。」「第一书记是干实事的好干部,他们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大家感觉更有奔头了!」「经常走访慰问我们这些老年人,嘘寒问暖,比自己的亲人还亲。」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好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第一书记工作在农村基层一线,与群众直接面对面打交道,群众的评价正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回应。
用情铺实产业致富路
「只有品牌强农、质量兴农,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根基,探寻产业振兴的新路径,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在孙永东眼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青山峪村的主导产业为板栗、山楂种植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综合开发利用势在必行。2 年来,村里争取农业部门投资 195 万元,对村内 1500 亩农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建葡萄采摘园大棚,提升板栗种植技术,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村集体增收;将村集体 1100 亩板栗园承包,随市场行情调整承包价格,增加村集体收入 26 万元。
石岚村则立足村庄特色资源,成立党支部领办山水石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探索构建「支部(引领)+ 企业(合作)+ 农户(带动)+ 村庄(推介)+ 产品(体验采摘、电商直播、批发)」发展路径,并依托扶贫创客培育计划,募集「山水石岚」奔小康项目资金 13.65 万元。薛庄社区对东南哨村十几年未动的承包地重新丈量承包,由原来的平均每亩 200 元,通过镇经管站重新招标承包后提高至平均每亩 800 元,直接为村集体增收近 20 余万元。
「目前已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4 个,注册农产品商标 2 个;联系妇联、科协等部门组织致富能手、职业农民、电商直播培训 56 人次,依托『临报优品』等线上平台包装、推广、销售村内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困难群众经营、营销能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潘勇毅介绍,从板栗、樱桃、蜂蜜等农业产业集群,到培植做强本地品牌,再到扶持产业致富带头人,各村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增值延长,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动能也更强劲。
用力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2 年前的春天,工作队初入薛庄镇,一行 4 人被撞入眼帘的一幅山水画所吸引:群山叠翠环抱,古树、奇石密布,有风自山中来;河道曲折蜿蜒,水库波光粼粼,随处可闻潺潺流水声;村落古朴宁静,村人憨厚朴实,见人笑脸相迎……除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薛庄镇还是《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战遗址所在地、颜真卿文化发源地,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有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辛锐陈明事迹陈列馆、八路军被服厂遗址等多个红色教育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活水开源,定能带领父老乡亲蹚出一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致富之路。」工作队决心开拓一条观光农业、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依据各村自身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确立了绿色、红色相结合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
「村内有板栗、玉米、花生、樱桃、苹果、丰水梨、桃、山楂、水稻、蜂蜜等产品,农产品类别、品种丰富,产量大,且大多沿路边分布,既可通过特色农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广采摘体验项目,也可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批发,打造特色农旅品牌。」薛庄社区第一书记周世富介绍,工作队依托生态美、人文红、物产丰的特点,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同时依托红色文化和党性教育基地、美丽乡村景点,以及临近天蒙景区、沂蒙抽水蓄能电站、石岚水库等景区集群优势,吸引游客到村食宿,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新的经营收入。经过 2 年的探索与实践,帮包村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为基础、乡土文化体验与乡村休闲游为两翼的产业布局,2020 年,4 个村集体收入达到 445.1 万元。
马头崖村的刘家寨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漫步在村里的风情写生长廊,一边是流水潺潺,一边是石屋、石墙鳞次栉比,迎面是初夏舒适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看着不时有游客步入,马头崖村党总支书记刘修德高兴地说:「自从打造了美丽乡村工程,建设了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风情写生长廊,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前来旅游的游客也多了,村里收入也增加了。」
山水薛庄,沂蒙歌乡。若你来到薛庄镇,除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能触摸乡村振兴的高频脉动,深切体会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乡村振兴热潮。
(本文图片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选派费县薛庄镇第一书记工作队提供)
魏伟
作者 郭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