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化作光和热 用温暖播撒善与美

作者
作者

他们当中,有一批青年志愿者成为这个大集体的中坚力量,他们凝心聚力,细化分工,将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让更多人在服务中收获成就感,让被帮助的人感知社会的关注和温暖。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在奔向幸福的路途中,人的道德素质无疑是一把丈量的标尺。把道德的力量内化为实际行动,用良善至上的理念引导前进的方向,那么我们的幸福感就会与日俱增。」用爱去做志愿服务,是集人的品质所成;用心去做志愿服务,则是集人的责任所成。「学习雷锋」不只是一句口号,是新时代人们永远应该践行的行动标准。志愿服务的发展是城市发展与人们文明素质提升的可喜成果,更是城市大爱情怀的体现。

聚听同心,用真情感动无声世界

第一次见到贾晓慧,当时她还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因为偶然的机会遇见了一群聋校学生,她被孩子们纯净、渴望与你交流的眼神深深地吸引,由此她爱上了手语,同时开启了手语志愿服务的全新体验。几年间,从青涩的大学生志愿者,到成熟的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从过去青岛手语角「心之言」手语志愿者服务队,到现在的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一支凝聚爱心的志愿服务公益组织逐步成长为专业、成熟、帮扶精准的志愿服务机构。始终不变的,是她身上温暖、积极与热情的精神。在她眼中,手语是最美的语言,连接着无声且同样美好的世界。手语是她投身公益的开始,也是她一直以来的热爱。

青岛市市南区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在八大关街道办事处的培育下于 2013 年 12 月成立,于 2015 年 3 月 11 日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据悉,该机构主要从事助残服务工作,开展手语翻译、视障和肢残人的出行陪伴、残健共融及无障碍公众倡导、残疾人就业推荐、残疾人自组织培育孵化等内容,有「快乐手语时间」「龙鹰沙龙会」「悦享啡凡」等机构品牌项目,孵化培育了「亢亢二胡工作室」「聚听同心」等残疾人创业机构、无声合唱团、无声舞蹈团、龙鹰之家等残疾人自组织、开发「馨雨滴」无障碍服务预约小程序等。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服务 1081 次,动员 17533 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截至 2022 年年底已为 84316 人次提供服务。

对于志愿服务专业化这一点,作为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的贾晓慧也感触颇深。「志愿服务团队的形成和发展,一定要有专业的支撑,不单单是助残,任何一个企业、一支团队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都需要有策划、有内容,并且持续性,精准帮扶,才能让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受益。志愿服务从来不是一次性的活动,不是自我满足的过程,而是需要投入热情与爱心,专业与奉献精神的事情。」

在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采访时,恰好碰到前来参加活动的聋人朋友,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沙龙活动,虽说是无声的交流,但从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就能看出他们的快乐。「聋人是有自己的小圈子的,极少与他们小圈子之外的人沟通和交流,现在我们打造这样一个平台,通过正向引导,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专长,树立其自信心,实现残疾人的助人自助,扩宽残障朋友的社交圈,改变其生活心态,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经过几年的孵化和发展,现在他们在这里活动,都收获到了属于他们的快乐。」

在今年的「学雷锋日」期间,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3 位视障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为社区居民提供推拿服务,以「爱」帮助,以「爱」回馈。对此,贾晓慧表示,我们这几年在服务残障者的同时也积极挖掘残障者的优势,组织、动员残障者走出家门,参与志愿服务,截至目前,机构已经拥有视障、听障、肢体、智力残疾志愿者 20 余名,开展志愿服务百余次。

当被问及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未来想做的事,贾晓慧说:「接下来我们想做的是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这项帮扶比较复杂,需要提前了解残疾人的就业方向,为他们提供岗位培训,为他们链接专业对口企业,实现精准帮扶。我们的想法是满足残疾人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

一支年轻的队伍积极投身公益,以身作则,带动正能量的传播,这本身就十分有意义。以贾晓慧为发起人的团队,在几年的孵化与带动间,真正实现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志愿服务精神传承,他们服务社会,成果丰硕。

领读妈妈,与童心共成长

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阅读,在阅读推广路上的同行者也越来越多,青岛快乐沙「领读妈妈」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队就是其中最平凡、最可爱的同行者。

据悉,快乐沙「领读妈妈」志愿服务队成立于 2017 年 3 月,由李沧区虎山路街道春和社区年轻妈妈所组成,她们当中有教师、程序员、建筑师、画家、绘本馆负责人等,来自各行各业。「领读妈妈」阅读志愿者服务队经过资深阅读专家张文彦教授的专业培训,依托青岛「悦读书房」开展活动。每次在开展阅读活动,领读妈妈们都会亲自制作课件,设计道具,采集树叶、石头、泥土等呈现书中的世界,同时还会编排舞蹈,一起唱歌,让孩子们融入其中。

对此, 快乐沙爱心帮扶中心阅读项目负责人、领读妈妈联盟秘书长李海霞介绍道:「最早我们是通过『快乐沙』公益组织对贫困孩子进行捐资助学活动,后来我们发现满足孩子的精神文化需要,改善孩子的阅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对全国各地进行走访调研之后,我们开始在社区当中建立阅读书房,吸引社区的孩子进行阅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由老人在带,由于老人们文化水平有限,对于阅读也不太重视,直接导致孩子们的阅读质量不高。而有一部分全职妈妈在给自己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其他孩子也会被吸引,后来我们就突发奇想,成立了一个领读妈妈志愿者服务队,给书房增添了人气,让孩子们从中受益。」

现如今,「领读妈妈」最成熟的服务品牌是「父母课堂」「领读妈妈讲故事」。她们通过读书会,讲解安全教育、亲子教育、开展青少年成长活动,以志愿服务的力量陪伴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目前开展青少年阅读领读活动 290 余次,总服务人数超过 6500 多人次。

「领读妈妈」所打造的读书会,从表面看是服务于社区孩子,让孩子们在广阔的书海中收获知识,深层来看更是让妈妈们突破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对此,李海霞说:「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妈妈们会对领读活动有所畏惧,自我怀疑能不能胜任领读妈妈这个角色,担心不够专业讲不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鼓励他们的同时,还依托了张文彦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对妈妈们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给予她们信心,让她们勇于站上领读的舞台,展示自己。很多妈妈反应,通过参与活动,自己心情也好了,结交了很多朋友,可以说活出了精彩。」

现在的「领读妈妈」阅读活动中,不仅妈妈们是领读的主角,在她们的带动下,「故事爸爸」队伍也逐步形成,他们给孩子们读国学、讲故事,内容极为丰富,除此之外,孩子们也成为了领读的小主角,通过孩子的视角和理解,去给其他孩子读故事、讲故事,纷纷收获好评。

「领读妈妈」这支队伍是在阅读过程中自发成立的基层阅读推广队伍,她们的阅读推广服务就在社区开展,推广阅读的场地离家不足百米,推广阅读的对象也都能叫出名字,妈妈们根据社区孩子的成长特点选择主题,一边阅读,一边陪伴着孩子成长。因此这支服务队极具烟火气息,孩子们在读书的同时仿佛都能闻到妈妈身上的饭香感受到强大母爱的魅力。目前志愿队经过多次的专业培训和自我学习,队伍也不断强大,人数已达到近 60 多人,成熟的经验已经在其他社区进行了成功复制,在青岛已建有五支社区领读妈妈队伍,效果非常好,获得广大居民朋友的热赞。

「在我看来,『领读妈妈』服务队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志愿者都从居民中来,主动去推广社区阅读,由原来的被引导者转变为一个组织推广者,而这也标志着阅读意识真正在社区的自我觉醒。」当被问及参与公益事业多年,青岛的志愿服务氛围有什么样的变化时,李海霞坦言,现在的志愿服务氛围越来越浓了。「我觉得变化还是挺大的,过去志愿服务大多是大学生群体,如今像我们这样的青年志愿者不在少数,他们纷纷加入进来,参与、拓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来,扎根到社区、学校,以自己的光和热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领读妈妈社区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收获诸多关注。2018 年 4 月,「领读妈妈」被评为青岛市首届领读人,2019 年被评为李沧区最美志愿服务队伍,2021 年「领读妈妈」志愿者服务队获青岛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 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曾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青岛早报、大众网等媒体进行了媒体报道,积极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全民阅读和家庭教育普及工程。

If love and enthusiasm are the found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the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s a necessary quality for good volunteer service. There are reportedly more than 2.44 million registered volunteers in Qingdao, accounting for 24 percent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and more than 15,000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volunteer service teams demonstrates the selfless spirit of Qingdao’s great love. While going deep into the teams, you will find outstanding teams have made service precise and efficient, with targeted and timely assistance.

Among them, a group of young volunteers have become the backbone of this collective, pooling their strengths to refine their work divisions and professional volunteer services, and allowing more people to feel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in their work and those who are helped to feel the care and warmth of society.


作者 魏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