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是这样的」

作者
作者

  克朗凯特逝世的消息发布的一瞬间,我似乎觉得这个喧嚣的地球安静了许多。不可想像,没有克朗凯特声音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92岁的克朗凯特垂垂老矣。在他告别这个世界至少五年之前,他生命的光焰日趋黯淡,他已经很少在公众的视野里显现了。然而,杰出人物的伟大影响力是永远不会被时光磨蚀的。我们总是能在大人物貌似不经意的谈话、文章中,在歷史记录的正文或注脚中,听到、读到这些杰出人物的英雄壮举,趣事轶闻。克朗凯特绝对属于这类杰出人物。
  从书架上取下沃尔特·克朗凯特的回忆录《记者生涯——目击世界60年》时,10年前阅读时的兴奋、感慨、震撼再次涌上心头。
  克朗凯特生来是个记者胚子,他对新闻有着异乎寻常的感知力。刚刚6岁那年,美国总统哈定去世了。哈定是意外病故,死得突然。他刚刚去阿拉斯加进行了一次伟大的视察。也许是天气寒冷的缘故,返回旧金山不久就因肺炎而离世。那是连广播都还没有普及的1923年,报童挥舞着报纸在街上叫卖。幼小的克朗凯特买了一份《堪萨斯城时报》,报纸的头版是特大号的标题和哈定总统几乎占了一个整版的照片。克朗凯特想也没想,拿着报纸就向山坡下的阿尔伯特家跑去。阿尔伯特是他们这个社区最富有、最有文化、最受人尊敬的居民。阿尔伯特正坐在自家宽大、舒适的房子的门廊内,与客人们高谈阔论。小克朗凯特跑上前去,将报纸塞给阿尔伯特,以尽量郑重、正式的腔调说:“你仔细看一看这幅照片,这将是你见到的哈定总统的最后一张照片。”如果不是总统逝世这令人悲伤的时刻,阿尔伯特说,他一定会被小克朗凯特的煞有介事笑破肚子。
  中国人讲,60年一个甲子。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坚守在新闻采访与传播的岗位上,的确令人敬佩。克朗凯特的伟大在于,他几乎是绝无仅有地成为文字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三位一体的全能信息发布员。最终,他成了一种符号,代表着客观、公正、事实。最终,他成了一个象征,表示着高雅、权威、地位,甚至是财富。二战之后,所有的美国总统都奉他为座上宾。在白宫举行的盛大社交晚会上,所有的宾客都以与克朗凯特交谈为至高荣誉。
  越南战争陷入了僵局,或者说美国掉进了东南亚的泥潭之中。克朗凯特亲赴北越采访,以大量的事实和准确的判断,表明了他的反战立场。约翰逊总统终于下定了他的停战决心。在一次接受克朗凯特的电视采访时,约翰逊说出了他那句传世名言:“假如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美国民众。”这种评价,足以让克朗凯特沾沾自喜好多年。
  约翰·肯尼迪入主白宫的当晚欣喜若狂。年轻人总是花样翻新地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对克朗凯特说:“噢,沃尔特,杰克真有趣。他坚持我们要先去林肯卧室,虽然他后背不舒服,他还是想把我像新娘一样抱过门槛。我们进了卧室,他把我扔到床上……”“噢,我们笑得那么开心,但然后,沃尔特,我们去了自己的卧室,他又把我抱起来,他要把我们两人都弄进门还不那么顺利。然后他到了床边,他 我们笑得那么开心!”克朗凯特尽量礼貌地、不伤隐私地记录和播出了这些总统夫妇的生活情趣。多年之后,人们指责肯尼迪在白宫内的浪漫和越轨行为。矛头也一并指向了克朗凯特,认为凭他与总统夫妇的亲密交往,应该早就知道了这些丑闻,并刻意向公众隐瞒。克朗凯特倍感委屈。记者采访中的分寸和礼貌,正是他赢得这些大人物们喜爱的前提。他怎么能对肯尼迪的龌龊之事全部知晓呢?
  记者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职业。他要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外部世界的竞争对手和获取新闻的艰难过程,“敌人”还来自每一个记者的内心:主观、臆断、粗枝大叶、不负责任。每一个职业记者肯定都犯过错误,只是错误的大小不同而已。克朗凯特照样摔过跟头,而且被摔得很惨。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克朗凯特在休斯敦《新闻报》做记者,同城还有另外两份日报《纪事报》和《早报》,报纸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某日,一位中年男子带着不是他妻子的女孩子开车兜风撞车了,两人双双死亡。这可是个极好的社会新闻。编辑部希望克朗凯特搞到这个女孩子的照片配合消息刊登在《新闻报》上。克朗凯特火速赶到这女孩子家,家中无人,门未锁(那时的美国可以不上锁出门的)。透过纱门,克朗凯特看到壁炉台上摆着一张年轻女子的照片。他想,我不马上拿走的话,《纪事报》和《早报》的记者就会拿走。他毫不犹豫,推门进屋,拿了照片就返回了报社。第二天见报后闯了大祸。克朗凯特走错了门,拿走了出事女孩邻居的照片。万幸的是,那个年代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如此严重的毁坏名誉罪,克朗凯特既未遭逮捕,也未被开除。不过,在他内心深处,他是惩罚了自己一辈子的。
  退休那天,克朗凯特最后一次主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电视新闻,那是一个拥有2200万观众的热点新闻节目。克朗凯特忘不了那一刻:所有的新闻播完之后,克朗凯特最后说了一遍他重复了几十年的他的标志性的结束语:“事情就是这样的”(And that's the way it is)。摄像机关闭之后,他把桌子上的稿件撒向天空,大喊着:“放学了!”“放学了!”
  中国电视主持人杨澜曾问克朗凯特,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新闻的权威性是否被弱化了?克朗凯特认真地回答:“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是的,无论是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民权运动、水门事件、人类登月等等,克朗凯特一直都是奔波在追求真相的路上。
  克朗凯特一生荣誉无数。他最看重的是其中的两项:1981年,吉米·卡特总统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1984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所传媒学校。


作者 蔡晓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