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的狂欢节

花灯挂起来,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龙狮舞起来,高跷踩起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闹」不同。过了大年闹十五,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是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的集中爆发,引发了一场全民狂欢。
山东各地由于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元宵习俗也略有不同,如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有的还在河灯里写上新年愿望,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泰安市宁阳县一带则在元宵之日送灯至祖坟;鲁东南民间有「蒸生肖馍馍庆元宵」的传统习俗,用面粉蒸制十二生肖造型的馒头,寓意生活蒸蒸日上……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那些沉寂多时的传统杂耍和伴玩,就会忽然一下子冒出来,从农村的集市、大街,到城市的公园、广场,现代气息一下子被传统氛围抢了风头。
灯会,海边泉边流光溢彩
灯舞,传统现代激荡融合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在国泰民安的当代,每年元宵节,各地群众更是竞相别出心裁,以五彩斑斓的灯节、灯会装扮这个传统节日。
过去,每年的正月十三(龙王生日),烟台开发区周边的渔村,就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海神娘娘活动。现在,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渔灯节,已经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逐渐演变为元宵节期间祈求丰收的「渔家乐」。一般是渔民们在午饭后全家出动涌向码头,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盛大的娱乐活动,锣鼓、秧歌、高跷、舞龙耍狮一起来助兴。类似的民俗庆典,在山东沿海地区大同小异。如在寿光市的着名港口羊口镇,一般选择在正月十六举行大型祭海活动。
在烟台渔灯节热闹举办的同时,泉城济南的趵突泉边,迎春灯会也在火热进行中。晶莹剔透的泉池边,千姿百态的花灯交相辉映,驻足留影的游客摩肩接踵。自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年年举办灯展,今年已经是第 34 届。最初灯展集中于元宵节前后几天,而后逐渐延长,仍不能满足市民和游客的观灯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山东各地在元宵节举办灯会的同时,一批消隐多年的灯舞经挖掘、抢救,也恢复了传承,并注入了现代元素,开始了发展和创新。曾经流行于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的绣球灯舞、流行于长清区赵龙村的手龙绣球灯、流行于枣庄市薛城区沙沟一带的骨牌灯舞和人灯舞先后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秧歌,鲁北、胶东都叫绝
鼓舞,四大支派贯穿东西
秧歌是齐鲁大地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表演项目,尤其在鲁北和胶东一带,普及性相当高。鼓子秧歌的发源地商河县有自然村近千个,最盛时有鼓子秧歌队的多达 700 多个。
自 2006 年以来,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秧歌」大项下先后入选了 13 个地方支派,山东以 5 个支派占据着此项民间舞蹈的优势地位。除闻名全国的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以外,济阳鼓子秧歌和阳信鼓子秧歌也戴上了「国家级非遗」桂冠。
要想欣赏这些国家级的秧歌表演,每年的元宵节是最佳的日子。一般情况下,到这些秧歌所在的地域,肯定能看到地域色彩浓厚的秧歌表演。如果你还觉得乡土味儿不够,那就在网上搜索—下,然后直奔各派秧歌最火的村镇。如看济阳鼓子秧歌,可到仁风镇的流河村或者曲堤镇的金李村,看海阳大秧歌可到海阳旧县城所在地凤城镇。
山东各地的秧歌各具特色,阵势和花样繁多。以商河鼓子秧歌为例,其表演的特征是「跑」,所以又叫「跑秧歌」,演员角色和整个阵势不断在跑场中变化。而跑场子又分文场、武场、文武场。文场看「跑」(队形变化),武场看「打」(动作表演)。如果你没有些基本常识,看起来肯定会眼花缭乱。除了以上国字号的秧歌支派,山东的省级非遗项目中,还有历城梆鼓秧歌、高密地秧歌、临邑县德平大秧歌等不少支派,也各有自身看点。
鼓舞和秧歌是近亲,因为常混在一起表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很多人都弄不大清二者的区别。2008 年,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新增「鼓舞」大项,下有 7 省市的 12 个支派,可见其在民间普遍之广。此项民间舞蹈中,山东依然当仁不让,有广饶陈官短穗花鼓、冠县柳林花鼓、商河花边鼓舞和栖霞八卦鼓舞等 4 支支派入选,在各省市最多。
扛芯子,鲁中一带最热闹
踩高跷,泰山脚下有绝活
芯子,是种通过铁架把扮成历史或戏剧人物的小孩顶在空中表演的传统民间杂耍,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芯子的大名叫「抬阁」,其余地方名称还有「铁枝」、「飘色」、「高台」等不同叫法。
周村号称山东芯子的发源地,早在明清时期已有此项杂耍,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五开始表演。双人芯子在周村芯子中最为流行,下面往往由四到八人抬着,这种芯子又被称为「抬芯子」。而在章丘市,当地更流行扛芯子,由一个壮汉肩扛支架,支架顶上坐着涂脂抹粉的小孩子。为了保持平衡,扛芯子的壮汉要不住脚地小步走或者原地踏步。而在距周村不远的临淄,当地流行的阁子里芯子,则以演出队伍阵容庞大、场面壮观着称,基本形成了由火球、锣鼓、芯子、杂耍等组成的相对固定阵容。
在山东全境,比芯子更为普及的元宵杂耍是高跷。从黄河岸边到泰山脚下,从沂蒙山区到胶东半岛,踩高跷可谓遍地开花,花样不断出新。新泰市羊流镇大洼村的独杆跷,表演时单人操纵高约 1.8 米的独杆进行跳跃行进。至今,这项独门单传绝技已传到第六代,因为会的人太少,想一睹风采还真不容易。
鲁南看舞龙,鲁西看舞狮
鲁北的特色项目是跑驴
舞龙又称「龙舞」,是一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传统元宵节杂耍,在齐鲁各地闹元宵的场景中,往往也都少不了舞龙这道压轴戏。
龙灯扛阁的特色是舞龙和扛阁(扛芯子)有机组合的一种广场舞蹈,发源并流传于鲁南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一带,至今已有 170 多年的历史。通常舞龙者每组 10 人或 14 人,8 副扛阁由 16 人表演,8 个成人为「下扛」,8 个儿童为「上扛」,表演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龙珠舞动,扛阁则穿插走场刚劲与柔美相济,深受观众喜爱。
舞狮子,在山东境内也相当普及,是元宵节娱乐中的必备内容。莘县温庄火狮子、冠县柳林降狮舞和梁山县梅花桩舞狮子均产于鲁西,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令人过目不忘。温庄火狮子舞的特色是,狮毛由点燃的火捻组成,演出时狮子通身蹿火星,蔚为壮观;柳林降狮舞是一种傩舞,演出时狮头为「面具型」,而不是常见的「头盔形」,舞蹈有故事、有道白,表演独特,伴奏恢宏;梅花桩舞狮子则是将舞狮与梅花拳相结合,在锣鼓伴奏下,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生动再现,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
驴子是鲁北一带的常见牲口。与此相关,跑驴则是鲁北元宵杂耍中的诙谐项目,德州跑驴和广饶县孙斗跑驴名声在外。在德州市乃至周边各县的元宵节群众艺术表演中,德州跑驴的表演更是几乎普及到不可或缺的地位。过去,跑驴表演形式已经由原来的一骑一赶的单驴,发展到现在的对驴和驴队。大型驴队表演甚至可以达到二三十对跑驴上场的群体舞蹈,动作惟妙惟肖,诙谐夸张。在广饶县陈官乡孙斗村,传承三代的孙斗跑驴目前已发展群众演员百余人,春节元宵节期间,不仅在四里八乡演出,还常常要客串各类节庆表演。
欢乐元宵节,到山东走一走看一看,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 阿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