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模式建设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大数据在推动了金融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进行革新。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市场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出发,专业定向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着手展开分析,旨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财务管理人才 建设研究

当前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问题已经成为财务相关专业的重点问题,目前财务管理正朝着价值创造、绩效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等多方面转型,所以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建设应该基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各个方面提高其能力,学校应该立足于现在的局势,创新人才模式建设的理念,让人才可以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及就业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以此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进财务专业的发展,促进学校的综合发展,以此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存在些许问题,主要体现在:许多专业重舆论轻,缺乏对于专业人才的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未开展相关课程训练活动,导致部份教育系统很难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其次,许多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比较模煳,无法与会计金融专业进行区分,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自然在教学过程当中无法收到良好的成效。基于此。下文分别从三个层次浅谈现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模式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单一化

与财务专业相关的岗位较多,导致学生毕业后的选择甚多,但是每一个岗位对于专业的知识、相关技能、能力各有侧重。另外,由于财务专业体系本身很庞杂,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要求较高,所以致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学习到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样样精通,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所以这就导致了财务专业与专业定位不明确,就业方向不明确。再者,因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学习环境等现状的原因,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点不一样,所以在无形中推动了财务专业的定位模煳化。

(二)教师质量有待提升

部份高职院校的财务专业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晚,所以许多院校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如在许多高职院校仅仅只有一两名财务专业教师就开始招生办学,这样陆续地开始招生办学,无疑使教师没有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导致教学质量低。

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院校对于财务专业不重视,所以导致在招聘老师时并未严格地考察教师的专业性,有些学校甚至直接将财务老师或者是大数据老师进行略微的转型,就让他们胜任高职院校财务专业教师岗位;财务老师是具有专业素养,但不懂信息技术,而大数据老师信息技术过硬,但不懂财务专业,所以这样的师资力量开展出来的课程无疑质量低下。财务专业与专业的体系不完善,主要是体现在其课程的设置和课程体系中。

许多学校因为经费、硬件等原因,导致开设财务专业课程时始终存在课程开设不具针对性、不具系统性、缺乏专业性的情况。比如在某些学校开设了两年的专业课程,包括财务理论知识、财务销售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无疑让学生只会简单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够运用软件进行财务,所以更不可能胜任财务公司的工作。其次,许多高职院校类的课程体系是不完善的,许多院校在开设课程时未做系统的规划,其对财务专业进行了错误定位,导致财务专业成了一门与大数据相融合的技能教育课程。而缺乏了实践元素的财务专业课程是不完善的,实际上财务教育专业应该是实践与技术、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极具专业性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将大数据与财务相融合。除此之外,许多高职院校内部未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和人才方案,这无疑导致了高职院校的财务专业与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三)学生就业能力欠缺

随着财务专业的不断革新,目前财务已经发展为一种新的复合型的商业模式。但由于它出现的时间较短,它的发展现状不太乐观,许多财务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复合型财务开展的模式。高校在开展财务专业时要充分分析财务专业的特点,将其设为实践课程,加强企业岗位和学校课程的融合,以保持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的财务专业,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也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由此,高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学习状况,为学生建立分阶段,并且促进学生发展的财务实践课程。首先,加强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应该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开设岗位基础训练课;其三,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开设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其四,学生在到达新企业之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所以高校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设适应训练课程。基础课程作为入门课,应该具备兴趣性和基础性,起到激发学生对财务专业的兴趣的作用,是其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而岗位基础训练课,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岗位环节以及岗位工作基础能力为主。岗位能力训练课应该本着为学生解决企业岗位当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上岗适应性课程应该创设平台,促进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习当中加强适应能力。分阶段螺旋递进式的设置,能为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习得基础技能,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岗位技能,更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二、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模式途径研究

(一)基于大数据背景推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大数据背景下,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模式:由此高校教学模式也应该出现新的思路,由此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促进人才模式的创新。首先,应该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要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个人综合素质、岗位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开展。财务专业课程的建设在大数据下具有针对性;财务专业课程必须和学生要从事的岗位相吻合。大数据背景下的实践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就业发展,关注学生综合能力,从而为我国社会创造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实践课程还必须与对应的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职业技能相吻合,高校应该就工作岗位内容在大数据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到学生从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并将其合理地融合在相关课程当中。

财务专业课程在设置过程中,除了考虑到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需求外,还基于大数据,对学生在岗的状况进行分析,再结合本校的特点开设多样化的实践课程。比如可以开设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实践课,也可以开设促进学生基础能力掌握的课程,还可以开设企业特色人才的实践课程。高校在开展课程时应该紧紧围绕着岗位对接和分阶段螺旋为核心,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其次,基于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下建设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学生层层递进地掌握岗位技能,具备较好的从业素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对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顺利毕业,顺利完成社会身份的转变,无形当中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为高校招收优质生源奠定基础。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质量提升

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引导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质量。由此高校应该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而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师资建设的规律和问题,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关键。由此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多元化发展,为教师建立师资培训工作站,推动教师团队的建设。促进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就是夯实教师的知识基础,确保教师知识专业化,为实现教师由理论型转向实践型做基础。其次,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教师在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将知识进行实践。教师的实践精神才能够有效的建立起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从业素质。最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教师的能力重点,教师只有了解如何更好的从事教育工作,如何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能够推动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了解到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而挑选较为丰富的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战演练。让教师在企业当中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让教师在实践当中积累经验。其次,对于基础薄弱的教师团队而言,高校可以与相应的企业进行对接,邀请有实战经验的从业人员、工作人员到高校为教师开展教学理论专题培训课,促进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以及工作任务、工作责任的理解。以此能够弥补教师的专业程度不高,又能够促进教师实战经验和实战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师多元化发展。

(三) 重视创新、从业能力发展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高校财务教育改革,众所周知,大数据时代已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高校教师应该要加强相关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首先,教师应该以创新能力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创新,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未来铺路。其次,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当中了解自己的行业,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三,教师还可以拓展丰富的、结合学生未来行业发展的知识,比如公司的运营以及怎样招聘人才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创业的流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困境。让他们在新的新形势下能够较好地发展进步。

(四)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高校应该为学生打造一定的实践场所,为实践课程的开设提供保障。首先,高校应该充分地利用校内资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综合分析,开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室。比如,运用信息专业室以及财务管理专业室,为学生开展基础训练室、岗位训练室、岗位能力发展室。其次,为了提升学生上岗能力,实现对岗课程的开设,高校参考相关大数据分析结果,引领学生走进校内开设的综合能力实训教室,让学生在校内不同的训练室,得到提升。最后,为了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发展,高校可以先后与多种类型的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开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的途径,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时,也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发展;而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让学生承担实际的责任,处理实际的问题,无疑让学生在岗位实践当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极具实践性的工作,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应该重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平台的打造,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实践。首先,学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为学生打造校内实训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完之后,进入实训平台促进知识的巩固。随后,学校还可以与企业有效地连接,实现与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之中建立学生实习平台,让学生能够拥有走入岗位的机会,在岗位当中去了解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和公司工作的流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从业能力。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去面对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辅助学生毕业后快速走入企业之中,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最后,对于学生在实习或实训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做好引领作用,为学生分析问题,并且辅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以此,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更好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

[1]何媛.大数据时代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评《智能时代财务管理》[J].林产工业,2019,56(11):132-133.

[2]卢悦.关于大数据时代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0):33.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康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