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作者
作者

  【摘要】郴州已经成功打造为集“中国园林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卫生城市”于一体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配合正在实施的“两城建设”战略,文章提出了将郴州打造为“湘、粤、赣”省际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并就如何广泛宣传,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战略思路。
  【关键词】郴州 旅游中心城市 湘粤赣
  
  一、构建湘粤赣旅游中心城市的理论依据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区域增长极理论中提出,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里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并有规模和等级之分。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根据增长极的理论阐述不难得出,该理论仍然适合旅游产业的研究,旅游业的增长极在物质形态上实质就是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中心城市同样具备上述增长极的所有特点。
  (二)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反映旅游空间集聚和旅游区域分工的是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它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旅游生产体系的空间投影,反应了不同地区旅游发展绩效存在的差异。影响旅游空间结构变动的四大因素分别是旅游业中的规模经济、旅游者多样性偏好、旅行成本、旅游资源的差异性。(Mercer,1970:Weaver,1993)提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结构,这是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他的研究中表明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存在着不同旅游圈层,可以分为一日游圈层(adaytrip zone)、周末圈层(a weekend zone)和假日旅游带(vacation zone)。吴必虎(2001)通过对上海的研究也发现,在上海周边地区形成了由一日游圈层和两日游圈层构成的环城游憩带,其中有主要分布在距离城市140千米的腹地内的一日游圈层,以及出游半径约为300千米的二日游。
  (三)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
  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时会引起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相互制约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同时会造成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重新组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转移将会引起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重新选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贸、会展等需求的增加对旅游城市场空间的竞争将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够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城市将在城市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吸引力,竞争的优势将也朝着这类城市转移。在旅游中心城市的构建中,要注意研究旅游者需求偏好的转移、突出自身优势从而赢得旅游地空间竞争。
  (四)旅游者空间行为
  旅游者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中,根据涉及的空间大小可把旅游者空间行为划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以省际、全国、国际为空间范围单位的是大尺度,旅游者以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为空间的行为特征;以省内、地区(市)内为空间范围的是中尺度,以县(市)内、风景区内为空间范围的是小尺度,中小尺度旅游者除拥有大尺度的三个特征外,还具有采用点状路线旅游、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两个明显特征。
  二、湘粤赣省际旅游中心城市定位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在积极迫切的寻找着其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竞争优势,在众多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各种“中心”的建设也就作为目标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旅游中心城市就是指在区域旅游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区域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
  湘粤赣省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打造,就是希望在该区域内能够形成一个旅游产业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和旅游综合服务能力,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城市。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南、广东、江西三省边界区域(俗称“红三角”)(见图1),郴州建设湘粤赣省际旅游中心城市,就是要与韶关、赣州展开竞争,力争发展速度更快、服务质量更优、综合实力更强,成为红三角地区的旅游强市。
  三、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旅游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一)“两城建设”战略发展的需要
  2009年郴州市提出将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与“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而发展旅游是完善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旅游是现代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城市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旅游服务作为一种高档次的服务方式,更是完善城市服务体系的不可缺少部分,城市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完善旅游功能。
  (二)资源整合要依托旅游中心城市
  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有一个可以依托的旅游中心城市为其提供配套,形成合力。实践证明,旅游中心城市的发达程度是制约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湘粤赣省际旅游城市以生态旅游为特色:一是名山,包括赣州东江源头三百山、五指峰,郴州莽山、苏仙岭,韶关丹霞山等名山群;二是名水,包括郴州东江湖、赣州陡水湖、韶关南水湖为代表的河湖风景区和以郴州汝城温泉、韶关南华温泉、赣州三百山温泉为代表的沐浴文化旅游区;三是名寺,包括韶关南华寺、郴州南禅寺、赣州宝华寺等千年古刹,是国内外有很高宗教地位和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四是名城,江南宋城赣州、福城郴州和岭南文明发祥地韶关,共同组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名城群落。但是三市之间由于行政分割、交通等基础条件的限制,整体上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人为分割和恶性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于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十分不利。通过培育本区域的旅游中心城市,从而对该区域的旅游发展进行有效整合、协调和带动以加速区内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成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推动郴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旅游中心城市除具有城市的基本职能外,它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为主要职能,保持区域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最终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郴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之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的跨越,在郴州市旅游局提出的“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中,郴州市旅游业转型发展要实现5个转变:在旅游发展模式上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和谐发展”转变;在旅游增长方式上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型”转变;在旅游营销方式上实现“产品营销”向“旅游目的地营销”转变;在旅游企业结构上实现由“小、散、弱”向“大而强、小而精”转变;在旅游管理方式上实现由“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经济、法律、行业自律相结合”转变。这五个转型与旅游中心城市所要行使是一致的,可以加快本地区旅游产业转型的步骤。
  四、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旅游中心城市的可行性
  (一)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郴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秦以来,郴州即为历代县、郡、州、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郴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唐宋文人王昌龄、杜甫、韩愈、刘禹锡、秦少游等,均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市内著名的风景区苏仙岭,因其美妙的神话传说,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岭上宋代的“三绝碑”、市内的“义帝陵”、北湖韩愈的“叉鱼亭”,处处记载着郴州古老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郴州还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郴州悠久的历史留下无数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地,让人凭吊,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而秀丽的山河更是享有“山川秀丽甲湖南”的美誉。五盖山,古木参天,野生动物没期间,现已辟为我国南方唯一的国际狩猎场;东江湖,烟波浩淼、山青水碧、有“东方瑞士”的美称,浙水漂流号称“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漂”;市郊的地下河溶洞万华岩被誉为“世界洞穴奇观”;丹霞胜境飞天山丹峰耸立,竹海茫茫,显示出大自然的神奇;便江奇观融五千年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百里便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仰天源高山草原让人以为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宜章莽山原始次森林,有“第二西双版纳”之称,具有植物王国的迷人风采;汝城热水温泉水温之高,流量之大名冠全省,且内含硅、钠、钙、氡等30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元素,是南方少有的疗养胜地。
  (二)地处红三角,区位条件好
  郴州在发展基础方面,在与周边城市比较,主要的优势是从区位条件看,郴州毗邻广东,靠近港澳,是湖南的“南大门”,处于东西向长三角与闽三角、海西经济区和大西南、成渝重点开发区域,南北向武汉与长株潭(长江中游重点开发区域)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在中西部地区,郴州货物出海距离最短、市场半径辐射最广、物流成本最低,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这是湖南其他任何一个城市不能相比的,在郴州周边300公里还没有形成占据强势地位的主导城市,郴州具备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地缘条件。
  (三)交通网络发达,可进入性强
  郴州是华南地区承南启北、联东贯西的必经之地,是交通布局的战略要地,同时拥有纵横双向交通建设的格局。随着武广高铁、桂林-郴州-赣州铁路、衡茶吉铁路、衡武高速、岳汝高速、厦蓉高速、三南高速、桂道高速、宜凤高速、永郴快速干道、耒宜高速4改8等纵横交通大动脉的修建,加上已有的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资郴桂嘉高等级公路,我市的交通将由过去的交通节点变成交通枢纽,在华南腹地构造“大十字架”交通态势。“十二五”期间,郴州将力争启动机场建设,并争取昆台高铁取道郴州,交通优势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提升,实现航空、铁路、公路互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郴州建设综合性运输物流中心城市已经基本成形。
  (四)拥有雄厚的旅游业基础
  郴州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打造“粤港澳后花园”等战略实施,为构建湘粤赣旅游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郴州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2007年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90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9.16%。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41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4家,全市共有旅行社39家,国际旅行社4家,收入过亿元的旅行社1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逾3万人。以上均位居湖南省前列。2007年国庆黄金周,全市接待各类游客69万人次,环比增长15.4%,客房出租率98%,游客的增幅、客房出租率双居湖南省第1位,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均居湖南省第3位(仅次于长沙、张家界)。
  与韶关、赣州相比,本文选取了三地的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表1)相比较,从中可以看出郴州在接待国外游客旅游者人数、旅游旅游收入基本经营指标这两项项重要旅游业指标上均居三城市之首,承担了湘粤赣省际区域的对外口岸功能,成为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城市,已具备了构建湘粤赣省际旅游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
  表1“红三角”地区2005年—2008年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次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广东、湖南、赣州统计年鉴整理。
  (五)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优越
  优美的发展环境是郴州旅游业发展的坚实保障。为了推动郴州市旅游业更上台阶,构建一个定位科学、布局合理、发展迅速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提出?“打基础、创环境、促发展”的新思维,对郴州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范。通过全市人民的努力,目前郴州旅游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城市、景区的亮化日益促进,市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影响渐拓,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氛围不断增强。2009年5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郴州非禁即行,先行先试。旅游业可望成为推动郴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五、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旅游中心城市战略思路
  (一)广泛宣传,达成共识
  构建湘粤赣省际游旅游中心城市,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加强构建湘粤赣省际游旅游中心的宣传,在当地政府、旅游业界、旅游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共同推动。首先,将旅游中心的构建纳入到郴州旅游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中,并通过官方媒体进行宣传造势,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郴州建设旅游中心的城市的必要性并引起广泛讨论。其次,在旅游业界、旅游学界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对郴州构建“湘粤赣”省际旅游中心城市进行广泛的研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共同推动。破除现有的不顾整体形象、长远发展,就旅游谈旅游、就区域讲区域,各自强调本行业企业利益,互相指责、互相拆台的封闭狭隘观念,树立省际旅游中心城市的观念。
  (二)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发展城市旅游,提质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对于一个旅游城市的重要不言而喻。“福韵郴州,山水含福”作为城市形象的广告语,以为大众所知。郴州是为百福之地,北湖是郴州人民的母亲湖,是郴州福文化精髓之所在,是郴州含金量最高的人文资源。还有苏仙岭福山、北湖福水、龙窟福泉、龙王福庙、龙女福鼎等福文化元素,折射出郴州福文化丰厚的内涵。关键是如何挖掘整合福城文化元素,恢复建造福泉、福庙,提质改造福山、福水。为此,要把挖掘整合恢复提质福文化遗迹,作为中心城区提制升级的重要项目,纳入规划,早日实施。使之成为展示郴州历史、文化、生态、现代城市风貌的经典区域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
  继续实施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八个一工程”,在已完成的五个工程(一个形象宣传口号、一份市域导游图、一首目的地旅游歌曲、一本市域旅游手册、一部旅游产品光碟)的基础上,启动一个品牌旅游理念、一个综合城市形象(TVI)、一个目的地形象代言等三个工程,使郴州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中脱颖而出,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需要建设大型旅游集散中心,完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导游标识系统,培育强大的旅游中介服务体系,增加城市景观与休闲娱乐空间,打造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现代城市等措施完善郴州市在区域内的旅游服务功能,对外传递信息,对内组织客源、建设旅游网络。加强城市环境的整治,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增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互动空间,使山水城市真正成为人的城市、绿色城市、生活城市、体验之城。
  (三)整合区内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升级
  一是要加强市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强景区、景点之间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大旅游,实行旅游产业集约性经营模式。二是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要打破区域界限,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跨区域合作,从内外两方面打造无障碍旅游。从内来讲,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应当总体规划、优化布局、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形成整体效果,从设施、环境到市场、服务等在县与县、乡与乡之间实现旅游业发展无障碍。从外来讲,充分发挥粤、港、澳“后花园”的优势,建立南北对接,东西互联的旅游格局。三是要加强行业之间的联动共进,建立旅游、景区、文物、湖区等一体化的具有实际职能的文化旅游管理机制,将全市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纳入统一管理和经营,尽快形成郴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合力。通过发展旅游的吃、住、行、游、娱、购,推动城建、交通、通讯、文化、流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四)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努力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要断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精品名牌”、“资源整合”战略,实施开展旅游“五个一”工程,即通过3年的努力,每个县市区争创一个省级卫生县城、创建一个国家级4A级以上景区、建设一个四星级酒店、建设一个高档五星级农庄、建设一条特色旅游文化街区。要充分利用政府、市场和政府+市场三种手段,细分各种产品和游客特点,利用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境外市场以及周边城市群市场的深度营销,促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大力支持东江湖和莽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推进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宝山—柿竹园工矿旅游、便江百里丹霞风景区综合开发、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突出在中央、省内长株潭和国内旅游发达地区的旅游宣传营销,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例如对旅游星级饭店在用水用电和数字电视收视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以弥补因实行服务质量和标准而付出的成本。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旅游城市新形象。
  (五)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旅游中心城市的构建,人才是基础。在旅游人才的培养观上,要超越传统资源型的风景区和接待业这一培养模式。现代旅游业需要的已不是简单的从事风景区管理和接待业的人才。具有融合战略观、跨行业驾驭能力、多业务水平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需要,不管是寻求新市场定位的大公司还是在特殊领域生存的小企业都强烈需要这种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要跟随产业动态进行旅游教育体系的调整,既要培养提供行业基础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充分发挥湘南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培养郴州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柴彦威,林涛,刘志林,等.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23(5):547—553.
  [2]李跃军.试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的构建———以浙东南旅游区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03,25(1):83—86.
  [3]冯霞,张立明.构建旅游中心城市之研究———以荆门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6):88-92.
  [4]杨皖苏,严鸿和.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7(6):106-108.
  [5]钱天鹏.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旅游中心城市构建研究[M].西南大学,2009年
  [6]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郴州创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研究”(编号:09YBB366)、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创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模式研究—郴州市为例”(编号:0910ZZ24)、郴州市軟科学项目“郴州创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模式研究”(编号:2009GL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峰(1978-),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旅游专业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吴海兵(1974-),男,湖南邵阳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创新、中小企业管理研究。
  


作者 邓峰 吴海兵